English

大学拒录创新少年?

2006-08-03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2006年4月20日,在丹麦举行的国际中学生创新成果展评上,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学生潘立群的发明被授予最高奖“最佳国际优秀项目奖”,成为本届创新展评中获此殊荣的唯一的中国选手。

潘立群的发明是一个可以解决色觉障碍者驾驶车辆时分辨交通信号灯:通过改变电路,在红灯中加入“X”图形,在黄灯中加入

“-”图形,绿灯保持不变。这样,红灯亮时“X”同时闪烁表示禁行,黄灯亮时“-”同时闪烁表示等待,绿灯不变表示通行。这使得色障者也可以通过灯的闪烁和图形识别来看到“红绿灯”。

专家们赞赏说:这个看似简单的发明,不是难在电路设计上,而是难在设计思路的创新上。首先,它符合各国信号灯的使用惯例和有关的国家标准,而且不需要增加成本;其次,它既不影响大多数人的使用,同时又能满足色障者的识别需要。项目有广泛的实用性并具备推广价值。

为了这一发明,潘立群花费了大量时间,致使他在今年高考中仅考了379分,成了落榜生。

潘立群不甘心,曾尝试着向北京、天津、江苏、广东等地一些进行自主招生的高校推荐自己,但因为各种规章制度,没有一所学校敢破格录取他。

山东省淄博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魏耕祥说:这是一种对人才评价标准的误导。高考成绩只是一次考试的发挥而已,并不能够代表考生整体素质有多高。一个敢想敢做、创新能力强的学生要比高分学生更有培养前途,对社会的贡献更大。目前的高考流水线只能接受标准件,在学生能力多样化、社会人才需求多元化的今天,高考制度的“瓶颈”特点日益凸显。  (《今晚报》7.27)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