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悲剧"运10"(上)

2006-08-03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早在26年前,中国已自主研发出可供民航使用的大型客机――“运10”。然而,这一本来有广阔应用前景的计划却突然被放弃了。它的猝然下马,迄今仍然是一个谜。

“708”工程

真正促使中央下决心研发“运10”的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为保持“国威”,中方提出美

国总统在中国境内访问期间,必须换坐中国民航客机,虽然当时中国没有一架喷气式飞机。此次飞行被随行的美国记者向全世界报道:“在红色中国领空,只能乘坐陈旧的俄式螺旋桨飞机”。不久后,国家领导人相继提出:要下决心研制出我们自己的大型客机(重量在100吨以上、载客超过100人、航程超过5000公里的喷气客机)。

因为“运10”于1970年8月立项,也就被称为“708”工程。一声令下,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四十多家飞机设计研究所、工厂、航空院校的教师等300多名科技人员迅速齐聚上海。

“运10”工程初期,工作条件十分艰苦。艰苦点倒没有什么,最让设计人员为难的是很多荒唐的东西。例如,“运10”吊装发动机方案有三发与四发(配置三台或四台发动机)方案,然而,却有人提出滑天下之大稽的奇异设想――这架大飞机要装配八台发动机!理由是:“发动机越多,安全性越好。‘运10’将来可能是毛主席的专机,发动机越多就是对毛主席越忠诚!”

分歧最大的是飞机设计的主导思想。当时中国的航空模式及标准全部照搬苏联模式,“运10”究竟是延续苏式还是按照西方标准?经过大量论证后,设计师们决定采用国际上通用的美国适航条例标准(FAR25)作为设计规范,这就一下子打破了前苏联在中国航空界20年一统天下的局面。

时任副总设计师的程不时回忆:“从后来的情况看,当时选择FAR25适航标准是非常正确的,因为苏式标准最大特点就是不精确,所谓不精确就是糊涂、不明确。很多地方靠‘估摸’,为了‘保险’什么地方都很厚。如果仍然依照苏联模式,‘运10’可能根本设计不出来。即使能勉强造出,也会严重超重,并且整机的安全水平肯定也达不到要求。”

“运10”起飞

到1980年9月,在付出了10年的心血后,“运10”飞机已经完成了一切地面试验,只等冲天试飞。

9月26日,上海,大场机场。在试飞员王金大带领的机组操纵下,“运10”呼啸着直冲蓝天。由于是第一次升空,在完成几个既定动作后,“运10”返回地面,着陆动作十分轻盈,巨大的飞机在很短的距离内停止了前冲。试飞机组向专家组报告:“飞机操纵,得心应手,运10在空中表现良好!”

“运10”首飞和常规试飞成功后,就开始了一系列航线试航――从上海直飞北京、哈尔滨、广州、成都,并以110吨最大起飞重量,直飞乌鲁木齐(航程3660公里),从广州到昆明,再从成都到拉萨。“运10”试航拉萨贡嘎机场之时,适逢西藏遭灾。国务院命令在试航中同时执行抢运救灾物资进藏的任务,“运10”连续七次进藏,每次都成功完成任务,连驻成都航站的民航驾驶员都说:“运10出勤率简直像航线班机一样!”

程不时曾先后接待很多海外人士参观运10飞机。波音公司总裁在参观完“运10”后说:“你们毕业了。我们也毕业了,只不过比你们早毕业几年而已。”在告别时,他庄重地对中国的设计人员赞叹:“干得好!”

(《南方人物周刊》2006年第18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