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青歌赛”民族唱法显危机

2006-08-13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在青歌赛上,民族唱法组的选手们演唱了大量民歌作品,但令人遗憾的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能够广为传唱的民歌少得可怜。民族歌曲的演唱和创作呈现出“高难度、高技巧、高音域”的“三高”趋势。

如今的民族唱法,已被细分成了一个不中不洋的音乐分支。虽然音乐学院都有民族声乐的学科,但像蒋大为所说的当

初他学唱歌时要背唱近千首民歌的事,已很少发生在课堂里。一些比赛的评委把难度、技巧、音高当作评分标准,产生了盲目鼓励学生追求所谓科学发声方法的客观效果,也导致相当数量的青年歌手不屑小曲小调。

虽然不少歌手都有好歌喉,但她(他)们的演唱好像离观众非常遥远。一些歌唱家在点评时也流露出了对歌手“喊嗓门”现象的不满。著名词作家付林说:“现在的学院派民歌演员,过分追求美声唱法的技巧,而忽视了民族音乐的韵味,这是很不应该的。”

也许,用作比赛的歌,确实要让选手充分发挥技巧。结构庞大、层次复杂的歌曲固然利于歌手发挥,但看似简单而感人的歌曲则能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选手们演唱频率最高的《断桥遗梦》,如果从专业的角度看简直无可挑剔,足可成为声乐教材,但观众听了一遍又一遍,除了记住开头三个字“呼啦啦”之外,大概后面就再也没有人会唱了。难怪有网友说:“我只听歌手演唱最初几句,然后换频道,到了素质测试时再把频道换回来。”这说明观众对这类歌曲的冷漠。

也有人说:“现在的创作,似乎观众越不喜欢,就越能体现艺术水准。这种使艺术性和群众性相隔离的做法,将使创作走进死胡同。”  (《新民晚报》8.4)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