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古代科场黑幕多

2006-08-24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在古代,科举考试竞争激烈,录取率非常低,一些考生就想方设法地作弊。2003年2月,在苏州发现了一本清代考生作弊的小书,只有半个巴掌大,竟有9万个字的考试内容,一粒米就能盖住6个字!

出钱请“枪手”冒名考试的现象也十分普遍。当时,代考一次就可以得到白银30两,在考场外面,许多人也在找同乡、走后门

、打关节,甚至行贿考官。

状元,更是多少人争夺的“焦点”!咸丰六年殿试时,翁同?与孙毓汶都有才学,两家还是“世交”,于是,就在场外展开了一场“明争暗斗”。

在殿试前一天,孙毓汶的父亲亲自出马,请翁同?去他家吃晚饭。当晚,孙父陪着翁聊天到后半夜,便留翁住下。哪知道,翁刚躺下,门外就有人放鞭炮,而且一直放到天亮。翁同?一夜没有休息好,殿试时无精打采,幸亏带了两支人参救急,最后还是考中了状元。但从此,翁、孙两家就撕破了脸皮。

官员们进行“暗箱操作”,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张謇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但他的殿试成绩不理想,收卷官黄思永是他的朋友,就悄悄给他补上了一处空白,并纠正了一处错误。阅卷时,张謇的同乡、光绪帝的老师翁同?想提携他,经过一番周旋、运作,终于将张謇“提拔”为状元。

有时,就连“皇帝陛下”也难免要搞一点小动作。例如,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新科状元本来是江苏人赵翼。但是,乾隆看后,觉得江苏、浙江出的状元太多了,便大笔一挥,将赵翼改成第三名,陕西人王杰白捞了一个状元。

到了鸦片战争以后,科举制度已经是气数已尽。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朝野上下的一片呼声中,科举制度终于寿终正寝。从此,“金榜题名”永远成为历史。  (《皇权悲剧》黄进华著中国三峡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