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薛范和2000首外国歌曲

2006-08-27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雪绒花》、《草帽歌》、《红河谷》……朋友,当你唱着这些优美的歌曲时,是否会想到一个名字――薛范?当你知道这名字时,是否还会想到他是一个重残病人?半个世纪中,在中国

百姓中传唱的许多优秀外国歌曲,几乎都是由薛范译配的。

决不让命运扼住自己的咽喉

两岁时的一场小儿麻痹症使薛范下肢严重残疾、脊柱扭曲。到了上学年龄,他和正常孩子一样,走进了课堂。刻苦,使他门门功课都很优秀。毕业那年,老师劝他放弃工科,报考俄语专业,将来从事文学翻译,像奥斯特洛夫斯基那样用笔为祖国建设服务。于是,他报考了上海俄语专科学校,并被录取了。然而,待他兴冲冲报到时,却被拒绝于校门之外。

命运,扼住了他的咽喉。但薛范知道,怨天怨地、自暴自弃,只会走向死亡。被闷棍迎头一击的他,终于从消沉中走出,踏上了漫长而又艰辛的自学之路。

他通过广播自学俄语。1953年,他译出第一首苏联歌曲《和平战士之歌》。随后,他一发而不可收,译配了许多苏联歌曲。1956年,《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在苏联发表,时刻关注苏联文化动向的薛范赶紧译配起来。但整整花了两天时间,他还没有将译文拿出。那晚,他去欣赏一场歌剧。回来的路上,突然从一户人家窗口飘来悦耳的钢琴声,薛范停下手摇车仔细聆听,是肖邦的《降E大调夜曲》。淡淡的路灯、簌簌的梧桐叶、静静的夜空、悠悠的琴声……一切那么浪漫,那么富有诗意。回到家中,已是午夜一点了,他全然没有一点睡意,文思如潮,很快译完。伴随着《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广泛传播,薛范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中。

多首歌曲是跪在床边完成的

尽管薛范以他的出色成就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翻译家协会会员,但是他始终没有工作单位,没有公费医疗。在计划经济年代,一个没有单位的“社会人”,生活是何等地艰难,更何况重残人。

他需要购买原谱和有关资料,这靠译歌得来的一些稿费是远远不够的。他还要生活,还要治病,年迈的父母用微薄的工资支撑着他。困难时,他连寄一封信的钱都没有。这一切,没有阻挠他在翻译的领域勤耕。没有钱买乐谱,他就摇着轮椅到电影院,边听边记,回家后自己画谱。没有钱买资料,他就借来一个字一个字地抄写。因为脊柱扭曲不能久坐,他就跪在床边,画呀写呀。很多首歌曲就是在这样的困难中完成的。

在漫长而又艰辛的自学路上,除了俄语,他还学完了大学中文系、历史系所有的课程。厚实的文学修养和功底,使他改以写剧评、乐评、书评、影评为主业。1972年,广播中开始教授英语、日语和法语,他赶紧跟着学,为以后翻译英国歌曲、法国歌曲、日本歌曲等打下了基础。

在薛范译配的2000首歌曲中,有700余首是俄苏歌曲。还有法国、意大利、南斯拉夫、朝鲜、英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古巴、阿根廷、泰国、土耳其、西班牙、罗马尼亚、乌克兰、波兰、捷克、保加利亚、德国等国的歌曲。

一个残疾人和2000首歌曲,一组多么悬殊的数字,一个多么强烈的反差。薛范,以他瘦弱的病残之躯,为社会建筑起一座庞大的精神宝库。(《访问上海文化名人》赵兰英著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