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红卫兵野蛮行为的教育学解析

2006-09-10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1966年兴起的红卫兵运动,对中国政治、文化、社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在红卫兵运动高潮时,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都不同程度表现出疯狂的领袖崇拜热情和野蛮的行为。采用各种惨不忍睹的手段,对干部、老师、知识分子、名人进行抄家、揪斗、殴打。

为什么只有十几岁的红卫兵们,会突然间表现出这种野蛮行为?

究其原因,“文革”前几年在中国各类学校开展的政治教育中,批判所谓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和人性论,强调阶级和阶级斗争,强调学生的战斗性和反抗精神,对少年儿童的性格和思维方式的形成,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结果,红卫兵运动兴起初期,野蛮行为大行其道。

自1953年起,中国的学校基本上均属于公立性质,强调政治教育成为“文革”前中国各类学校的首要任务。从1950年批判电影《武训传》开始,到1954年批判胡适,1955年批判胡风反革命集团,1957年反右运动,以及1957年10月高等学校学生中掀起的红专大辩论高潮,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教育界突出政治的气氛越来越浓,文化知识的学习,不再放在突出的、首要的位置,相反,配合社会运动和政治运动成了教育的重点。

1962年,毛泽东在中共六届二中全会上突出强调阶级和阶级斗争,提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从此时开始,中国的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便愈加政治化,对所谓资产阶级的人性论的批判,也就从文艺领域延伸到教育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人民教育》杂志在1963年发起了对“母爱教育”的批判。

1963年5月,《江苏教育》发表《育苗人》一文,介绍南京师范学院附小教师斯霞精心培育学生的事迹。后将此文改写为《斯霞和孩子》,发表在5月30日《人民日报》上。这两篇文章都强调教师要以“爱心”爱“童心”,儿童“不但需要老师的爱,还需要母爱”。

10月,《人民教育》在同期刊物上发表《我们必须和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划清界限》、《从用“童心”爱“童心”说起》、《谁说教育战线无战事?》三篇文章。这组文章以讨论“母爱教育”为题,认为所谓“母爱教育”就是资产阶级教育家早就提倡过的“爱的教育”。说它涉及教育有没有阶级性,要不要无产阶级方向,要不要对孩子进行阶级教育,要不要在孩子思想上打上阶级烙印。随后,围绕着这些问题,在教育界掀起了一场关于“母爱教育”的讨论和批判。

将近一年后,1964年10月,《人民教育》围绕这次“母爱教育”的讨论发表综述,再次强调:“同伟大的无产阶级的爱比较起来,母爱只能是渺小的,而决不是什么伟大的。”

不难看出,对“母爱教育”的批判,突出了对学生们阶级斗争观念的灌输,把普遍存在的人性爱的教育,扭曲为憎恨教育。这样,便使得学生在接受教育时,容易接受所谓无产阶级的伟大的爱、革命的爱,而漠视人与人之间的日常生活的爱,在校园里,尤其漠视师生之间的爱。

革命、政治、阶级斗争成了他们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思想内容,所谓无产阶级的伟大的爱、革命的爱,进而具体体现为对毛主席的爱。于是,对毛主席和革命的态度,便成了这些学生们爱与憎的惟一评判标准,日常生活的爱的情感也渐渐被视为奢侈的、不应该拥有的情感。

正是在这样一种教育氛围中,十几岁的学生们开始形成红卫兵的情感模式。同情心不再被肯定,善良不再被肯定,相反,无情被当作革命的坚定性,野蛮被看作革命者应有的勇敢。当这样一种情感和道德观形成之后,他们顺理成章地走到了造反的前列,成了最为狂热、无情、野蛮的一代青年。而这样的红卫兵,不会意识到他们所做的一切是违反人性的。

由此可见,当我们探讨红卫兵运动兴起的原因时,应该注意到从小学教育开始所发生的对母爱教育的批判,注意到红卫兵的人性扭曲,绝非完成于一夜之间。 (《中国文人的命运》李辉 文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