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专家评说百年越剧

2006-09-14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一百年前,浙江嵊州民间艺人把落地唱书搬上了由稻桶和门板搭起的舞台上,标志着一个新的剧种――越剧的初生。

越剧的精神――创新

越剧,由嵊州方言和民谣、山歌发展而来。从曲艺形态的叙述体的唱书,到初具戏曲形态代言体的“小歌班”,是一次质的飞跃。

越剧

1916年进入上海,起初全部由男演员演出,1923年后出现全部由女演员组成的“文戏女班”。20世纪40年代,以雪声越剧团为代表的上海众多越剧团体,树起了新越剧的大旗,向昆曲和话剧学习,接受了全新的演剧理念。1946年,以袁雪芬主演的现实主义里程碑式作品《祥林嫂》为标志,越剧实现了一次从思想内容到表现形式的大革新。

越剧的特点――时尚

越剧之受人欢迎,在于它的民间性和时尚化。女子越剧,青春靓丽,唱腔流畅动听,尤其是女小生,扮相潇洒倜傥,因而有人说,越剧的青春与时尚,使它永远受年轻人喜爱和追捧。

浙江越剧研究专家应志良认为,越剧虽发源于农村,但却成长于都市,并且在大上海激烈竞争的文化市场中挣扎生存,因而具有贴近观众的特性,并随着时代及人们审美的变化而发展和改进,赢得市场和观众。越剧动听是公认的,北方人即使听不懂唱词,也爱听那委婉流转的曲调。越剧古装人物的扮相,是富于现代感的古典美;越剧的布景、灯光是现代手段,其色彩观念和装饰趣味又是古典的、民间的;越剧的文学语言,尤其是一些优秀作品的唱词,兼有民歌和古典诗词的双重美。像这样三性兼备的戏曲剧种还真不多,因此,人们喜爱越剧,也就不难理解了。

越剧的前景――开拓

走过了百年的越剧,在新的世纪如何发展,剧目、题材、舞台呈现及表演上如何突破,是摆在越剧从业者面前急需解决的课题。

越剧虽多以爱情为主题,但从《祥林嫂》起,就不断地尝试新的表现领域。上世纪90年代,茅威涛以一出《孔乙己》在越剧界乃至全国戏剧界掀起轩然大波,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亦不在少数。之后,她继续这条探索之路,先后演出了《寒情》、《藏书之家》等与传统风格迥异的剧目。对此,她的解释是,时代变了,随着公众普遍教育水平的提高,戏剧爱好者的欣赏需求也变了。在这样的背景下,越剧需要重新为自己定位,不能再停留于表现家居女性最为关注的儿女情长这一狭窄领域。即便是儿女情长的题材,也需注入全新的人文观。(《光明日报》9.8)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