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化学术之“祸”为学术之“幸”

2006-09-17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今年5月被某出版社以“首印55万册、版税14%”的罕见标码竞得发行权,易中天再度成为学者和公众关注的焦点。

易中天,这位在电视镜头前总是一袭“中华小立领”、操一口流利湖南普通话的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以机敏的反应、极佳的口才,在“百家讲坛”上赢得满堂喝彩。

曾经“躲在小楼成一统”的“书生

”为什么突然会这样“红”呢?

“‘学术明星’的出现是学术与现代传媒成功对接的结果,是市场化运作的产物。”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余开亮博士认为,“一方面,随着物质文化的增长,教育的普及,大众对精神文化有了更高的需求。另一方面,学术界也一直在做普及性的推广工作。两方面通过电视传媒的运作,产生了强烈的社会效应。在这种结合过程中,学者通过自身的学术积淀、语言风格和独特的人格魅力等赢得了大众的喜爱,拥有了众多的拥趸,获得了‘明星’的待遇。”然而,略带戏谑和逗乐的解读历史方式,在得到观众“痴迷”的同时,也遭遇学术界的质疑,上海大学葛红兵教授就批评易中天解读历史方式是游戏学术,把严肃的事情变得娱乐化。

对此,余开亮博士认为,这给了我们一个反思学术传播方式的契机。“书斋学者”和“学术明星”并不矛盾。社会既需要甘坐冷板凳的书斋式学者‘为往圣继绝学’,也需要亲近大众的明星化学者‘为生民立命’。这样,可以促使学术和大众的互动,既能繁荣学术,又能促进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光明日报》9.13)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