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这样的学术会议何时休

2006-09-17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科研人员为了开会“满天飞”

上海某重点大学一个研究所负责人说:“我们这样的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按规定每年必须召开一次国际性学术会议或全国性学术会议。这个规定的初衷是要大家多交流,但现在变得很复杂,因为学术会议过滥,质量不高。全国像我们这样的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

有70多个,与我们专业相关的有十几个,几乎每星期都会收到相关基地学术会议的邀请函,我几乎目不暇给,不要说去参加,甚至连回复都没空。现在桌子上还有一堆信件,不用拆,肯定是邀请我去开会的。”

中国的学术会议到底是多还是少?有人认为真正的学术会议少,多的是各种“乱七八糟的会”――各种学习、座谈会、评审会、鉴定会、项目开题会、中期评审和终期评审、答辩会。

学术会议“官气十足”

报告人大多按照是否院士、名牌大学博导等身份排序,而不是报告的重要性、新颖性。

有人戏称,大学里已经出现了“上级皇帝化、下级奴才化”的现象。论据之一是大学开会都严格按照级别说话,哪怕是学术会议;小人物如果抢了话头,大家都会对你侧目而视。开会时只要校长或者副校长说了话,下面的教授们发言,都会自觉地引述校长的“指示”。好像不这样引证一下,自己的话就说不出来。

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蒋高明说:“领导、院士等学术权威高高坐在主席台上,这本身就和学术会议的初衷――平等交流――背道而驰,也不符合质疑、争论的科学精神,科学应该不论出身,不论英雄,只论学问。”

研讨会往往“研”而不“讨”

学术会议的初衷是交流、展示以及得到同行的认可。可糟糕的是,很多学术研讨会“研”而不“讨”,实际上是宣传自己的东西,很难引发听众兴趣。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直言不讳:“中国的学术会议很少是为了交流、掌握最新思想动态、学术成果,要么是为了了结课题、成果论证,要么是为了政绩、为了出书、为了宣传,要么干脆是为了旅游,而为了讨论学术思想对错的不是很多。”

如何改变会风

蒋高明建议学术会议要认真组织,有明确的会议主题,要有新意;不要太频繁;鼓励争议;承认重要会议论文的价值。

胡星斗建议:还科学以独立、纯洁,建立民间主导、隔离行政权力、铲除学术腐败、保障学术自由和学术平等、促进产学研结合同时保护纯学术研究的现代科研制度。如此才能真正改变会风。(《科学时报》9.11)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