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追寻青年毛泽东在北京的足迹(上)

2006-09-17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青年时代毛泽东故居,现在的吉安所左巷8号

一、豆腐池胡同20号

新改造的旧鼓楼大街宽阔明畅,在其东侧的豆腐池胡同20号就是杨昌济先生的故居。

我轻轻敲响油漆剥落的大门,只见门是反锁的。从门缝里我看见有几辆破旧的自行车。当我来到隔壁的住户询问时,一位女同志告诉我这里是不开放的。当一个老大妈走过来时,我问她:“毛主席、杨开慧在这里居住过,您知道吗?”老大妈摇摇头。

1918年8月19日,25岁的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北京。他是应在北大任教的导师杨昌济先生之邀来京的,目的是为他主持成立的新民学会的同学申请赴法勤工俭学。他和罗学瓒、张昆弟、李维汉、罗章龙、萧子升、陈赞周等24人是8月15日从长沙启程的。行前,毛泽东匆匆回韶山看望了病中的母亲,并致信舅舅“此行专以游历为目的,非有他意。”并给母亲开去一药方,等秋收之后再接母亲来长沙治疗。毛泽东在信中善意地撒了个谎,隐瞒了北京之行的真正目的,希望慈母安心养病,不要为远行的儿子操心。

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北京最初十几天就暂住在杨昌济家中。也就是在这里,毛泽东与杨开慧再次相遇,从此开始了他们的初恋。

对于父亲的得意门生,杨开慧自然也是熟悉不过的了。与四年前相比,杨开慧已经出落成18岁的大姑娘了。两人都参加了北大新闻研究会,就更多了共同的话题。闲暇时光,他们一同漫步在故宫护城河边,沐浴在春天北海青青的杨柳岸。他们热烈又真诚地相爱了。

1919年3月,毛泽东离开北京,两人相约别后通信。等到1919年12月毛泽东第二次进京时,就公开了他与杨开慧的亲密关系。

二、吉安所左巷8号

吉安所左巷8号原为吉安东夹道7号。从景山后街与景山东街交会处的三眼井胡同东行十几米,左侧即吉安所左巷。但当我们去寻找毛主席故居的时候,却怎么也找不到8号。我们只好按照门牌号码的顺序仔细询问当地居民,才最后确定一间没有门牌、门面已经是钢铁防盗门的民宅小院就是毛泽东从杨开慧家搬出后在北京时的故居。当我敲门询问时,一个光着膀子的男子非常不高兴地说了句“不知道”,就狠狠地把门关上了。

毛泽东到北京的时候,湖南陆续到京的青年已经达50多人。这是他们在发起赴法勤工俭学活动时所没有料到的。因为华法教育会并没有为勤工俭学的学生创造出国条件,许多人情绪不安,口出埋怨。面对困难,毛泽东没有灰心,四处奔走,多方协调。因大家居住分散,往来聚会协商问题有诸多不便,于是毛泽东和蔡和森、萧子升、罗章龙等7个人就搬到景山东街三眼井吉安东夹道7号居住,一起工作。

对于吉安巷东夹道7号的生活条件,毛泽东在1920年写的《新民学会会务报告》中形容说是“隆然高炕,大被同眠”。在《毛泽东自传》中他也回忆说:“我自己在北京的生活是十分困苦的。我住在一个叫三眼井的地方,和另外7个人合住一个小房间,我们全体挤在炕上,连呼吸的地方都没有。每逢我翻身都得预先警告身旁的人。不过在公园和故宫的宫址,我看到了北国的早春;在坚冰还盖着北海的时候,我看到了怒放的梅花。北京的树木引起了我无穷的欣赏。”

最后,在毛泽东的精心组织和妥善安排下,湖南第一批赴法勤工俭学的新民学会会员和其他湖南青年终于在1919年3月顺利踏上了漂洋过海求学的旅程。(《北京青年报》9.12丁晓平 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