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媒体语言六大“硬伤”

2006-09-24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现在有些报纸真的看不懂”,《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指出:媒体语言“硬伤”颇多,已影响到阅读。

一是准确度不高。据统计,目前全国过一半的科技类刊物差错率超过万分之五,而国家规定差错率要低于万分之三。有些错误甚至流行,如“戴上紧箍咒”,而实际上“咒语”是指念的口诀;再如不

少报纸混淆概念,误将“新中国50岁华诞”写成“祖国50岁华诞”,“权力”与“权利”不分的情况也比比皆是。

二是规范度较差。例如,滥用谐音、广告中乱改成语等,误导读者。专家们认为,创新也应遵守规则,像河水应在河道里流,一旦冲出堤坝,则会泛滥成灾。

三是清晰度不够。报道中滥用缩略语和字母词等。如“PK”、“VS”等语言,造成中老年群体阅读困难;滥用网络语言和方言,如用“东东”代替“东西”。

四是文明度不高。部分娱乐化媒体用语低俗,如《七十老汉“拈花惹草”》,其实是写老人爱侍弄花草;而《杭州女人“动手动脚”》,实际上是写其学习防身术。

五是亲和力不足。部分媒体用生硬、冷漠或嘲弄的语言描述灾难性事件,如矿难发现76具遗体,写成“76具尸体”,冰冷的语言缺少对死难者的尊重。一名务工者被轧掉9根手指,送往医院断指再植时发现漏了一根,有媒体竟以“第9根手指忘了!”为大标题。

六是有损诚信度。例如,把名不见经传者称为“大师”;以往“领衔主演”只有一位,现在经常一群演员“领衔”。“一级点心”表示高质量,但还要再设“高级”、“特级”、“顶级”等层次,滥用最高级。(《解放日报》9.19)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