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片是怎么编出来的

2006-10-22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观众对《英雄》、《十面埋伏》等中式大片的批评有一个集中点,就是剧本。他们怎么也没法理解,一个制作成本上亿元的电影,竟找不到一个能够打动人的故事。

《英雄》、《十面埋伏》、《霍元甲》的编剧李冯讲了其中的苦衷:“好莱坞的剧本直接送到制片公司,其中有2/3是不拍的,但这些剧本只是个大纲,编剧的

损失不是很大。中国电影不景气,大家都特别小心,制片方要求看到完整的剧本,否则拿不到投资,可是编剧见不到钱怎么能先写剧本?风险太大了。所以很多导演自己身兼编剧。张艺谋的做法是他先垫钱,如果不拍,损失由他承担,换成普通导演,没办法这么做。”

因为没人敢冒险面临搁浅,李冯最近提出一个“剧本投资人”的概念,先不收钱,以剧本作为投资入股,与制片方共担风险、共同赢利。编剧挣的是一点辛苦钱,这不是一个普遍适用的办法,在先有剧本还是先有投资的推手过程中,只好产生了目前通用的办法:由制片方和导演拿出点子,找编剧攒本子,电影传达的思想和编剧没关系,它也未必全是导演的,而是投资方、国外片商、导演共同博弈的成果。

张艺谋的每部大片都是在不断地开会中完善的,这其中所受到的外力影响颇多。一部大制作,最先纳入考虑的不是故事,而是选景。以《满城尽带黄金甲》为例,最初定名是《菊花杀》,以王宫为背景。但横店影视城是要提前半年以上租的,要加盖菊花台,菊花是要赶季节的。所以最后电影改了名。这和《十面埋伏》的情形一样,本来是“非典”时期在准备,那年就没打算拍片子,时间很充裕。没想到“非典”警报突然解除,张艺谋说,要抢外景,演员留的档期也不够了,所以在一个月内必须写出一稿剧本,至今李冯觉得《十面埋伏》写得太过仓促。

另一个外力来自于演员,每个大腕演员拿到剧本,看到的都是自己那条主线最精彩,实拍时为了保持平衡,必然要删掉某些煽情段落。拍《英雄》时,梁朝伟提的意见就很多,红色那部分就是他提议“和蓝色太像,演起来累”,临时又重写。梁提完张曼玉提,张提完李再提,最后一稿和第一稿永远是南辕北辙。《满城尽带黄金甲》也遇到同样问题,为了吸引青少年票房,硬加进了周杰伦的角色。皇后一会儿有俩儿子,一会儿又有三个儿子。周杰伦开始演的是鲁大海那个角色,但是鲁大海和皇后没有对手戏,为了增加戏份,必须让周杰伦和巩俐有对手戏,最后他终于成为了巩俐的大儿子。

到了《十面埋伏》时,张艺谋觉得有经验了,他要在动作里加上爱情,不要大侠,要平民化,就想到了足够平民的捕头。为什么要让章子怡演盲女呢?因为盲人的武术设计会很不一样,这灵感来自于《座头市》中的盲侠。可全程是盲人,故事怎么也说不囫囵,只好让小章成为假盲。 (《三联生活周刊》2006年第38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