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农贷勿忘“留洋人”

2006-11-12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孟加拉国经济学家穆罕默德・尤努斯,因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家专门借钱给贫困农户的穷人银行而获得今年的诺贝尔和平奖。这使得人们的目光再次投向了日趋萎缩的中国农村金融。其实,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银行在农贷方面就已创造了成功的奇迹。读者从下面两篇文章中,能对这段历史和中国农

村金融的现状有一个了解。

留洋高材生走向农村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农村经济日益萧条,广大农民家境破落。一些有识之士纷纷把眼光投向中国农村,热切希望能把农民组织起来,振兴农业,使农村成为中国抗战的牢固后方。中行负责人张公权大胆地迈出了农贷第一步。1933年,中行成立了农业放款委员会,率先办理农业贷款。

张公权非常注重网罗人才,张心一和李效民就是当时农贷岗位上两位杰出的代表。他们都是专攻经济学的留美高材生,为了国家的富强,他们义无反顾地走向了偏远的农村。李效民奔波于农贷第一线,张心一则坐镇总处指挥,两人配合得天衣无缝,相得益彰。

1934年,李效民来到中国银行天津分行从事农贷工作。天津分行负责河南、陕西两省的业务。由于战火连绵,河南省早已从中国富裕省份的行列中一落千丈。农贷工作没有先例可循,只能一步步地摸索,能否成功大家心里都没有底。特别是向贫穷的农民提供贷款是无抵押的,风险非常大。

“河南速度”令人羡慕

农贷员要步行走遍四乡八村调查情况,提供资金,条件的艰苦可想而知。李效民来到河南时,只有五位农贷工作人员,于是他招聘农贷指导员,积极到各县宣传,组织合作社,着手贷款,在河南迅速打开了局面,贷款县份第一年就达到了12个。三年间,贷款县份发展到16个县,联系农民3万户,贷款额居全国之首。

李效民主持工作充满务实精神,年年根据工作进展和农村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工作方向,从发展农业生产力入手发展新的业务项目,特别是针对河南干旱严重,开发了掘井贷款。农民开掘水井两千余眼,振兴了水利,收益显著,得到农民的热烈欢迎。获实际利益的农民在贷款到期时,都踊跃还款,根本不担心有人赖账。李效民在河南开创局面之快,工作效率之高,被人们称为“河南速度”。

艰苦奋斗难敌官商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的金融中心随之西移。李效民被调去主持四川省农村金融工作。在这里,他达到了一生事业的顶峰。

四川潮湿闷热,李效民长年奔波,双脚得了“湿气病”,溃烂难耐。但他性情豁达,毫无怨言,一刻没有停下放贷的脚步。在李效民的感召下,一批大学毕业生也加入农贷员的行列中。李效民对农贷员要求很严,不许接受农民任何馈赠,下乡时以步当车,每周进行工作汇报。因为中行的贷款利息只有10%,远远低于四川高利贷利息的30%至100%。帮助农民避免了高利贷的剥削,很受农民欢迎。到了1940年农贷受益农民达到80万户,约400余万人,而当年中行农贷人员一共不到350人,这一成绩不能不令人感叹和敬佩。

就在中行农贷办得红红火火的时候,蒋介石指示:必须把农贷置于国民党控制之下。这样,在强权的要挟下,中国银行的农贷工作到1942年8月被迫停止。然而,张心一、李效民等人为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所做的贡献永远不会被埋没。(《北京晚报》11.9)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