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民间“爱迪生”陷入困境

2007-01-21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被盗贼逼出来的发明

36岁的解文武原本是安徽省宿州市的一位手机经销商。1999年后一年半时间里,他开的手机店接连遭窃。盗贼三次撬窗而入,将柜台里的货物席卷一空,解文武损失近30万元,公安机关却苦无破案线索。

2000年夏天,解文武完成了一项发明:通过在手机主板上编

写软件程序并设置密码,机主在使用时,在不知道密码情况下,这种手机在换卡使用时,会自动间隔拨打机主先前输入的亲朋好友的手机或电话。非法使用者会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暴露其正在使用的号码。

2000年底,解文武的“隐形自动轮流拨号”方法,成功地向国家知识产权专利局申请了方法发明专利。他也因此被誉为“手机防盗第一人”。2001年9月底,国内手机生产商厦门夏新以10万元的价格,与解文武签订了专利申请技术普通实施许可协议。夏新很快就生产出来3款“报失”手机,一上市就受到了热捧。随后,深圳天时达等手机厂商,都将解文武的这项专利应用到了产品上,并向解文武支付了少许专利许可费。

在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中,解文武被评为首届《百姓专利》十大专利人物。

专利维权忙诉讼

2002年,夏新在宣传广告中声称“手机防盗技术是独有专利技术”。这导致很多手机厂家误认为这项专利技术属于夏新。在多次协商无效后,解文武起诉夏新并胜诉,他虽然得到了8万元赔偿,但双方从此终止了合作。

2004年5月,解文武发现青岛海尔公司生产的“智能防盗”手机“借用”了他的技术。多次商讨未果,解文武将海尔公司告上了法院。法院以禁止反悔原则驳回了解文武的诉讼请求。解文武不服,直至向最高院提起了申诉。

2005年4月,海尔向国家专利局提出了宣告解文武专利无效的请求。2006年6月,国家专利局复审委员会做出了认定该专利无效的决定。解文武说:“这就是与大企业打官司的‘下场’吧。”解文武以事实认定有误向法院提交诉状,请求依法撤销国家专利局做出的决定。

家乡的生意荒废了,几年来得到的大约30万元的转让费,除了用来申请专利和技术推广,大部分都在打官司中花掉了。

发明人陷入困境不止他一人

解文武通过网络认识了一批民间发明人。同病相怜,他们很快成了朋友。解文武这才发现自己的遭遇并非个案。他们的经历不一样,结局却相同,专利做出来了,自己却陷入官司泥潭、生活困顿。

被称为“发明大王”的湖北任文林共申请了121项专利。他的专利以锁见长,多家单位曾经发起数次“锁王挑战赛”,至但今没有人能打开任文林的锁,他被尊称为“锁王”。

从1992年做全职发明人至今,任文林已经在发明上投入了近一百万元。据专家估计,仅任文林发明的防盗门锁系列就在全国产生近100个亿的产值,利润几个亿。然而,任文林却未从中得到任何实质好处。“为了维权我打了40多起侵权官司,即使官司打赢了也赢不到钱。”他苦涩地对记者诉苦,“14年的付出,换来的是妻离子散和巨债。”

据统计:在吉林省780名专利发明人中,竟有700余人没有从专利中获得过经济利益;5000位发明人中,有近3500人债台高筑。在重庆,数千名民间发明人大多生活窘迫。国家知识产权局一位工

作人员对此感慨说,不少民间发明人来申报材料时,交过来的审核费都是零钱,“看着让人心酸”。

1985年《专利法》实施以后,由于未能建立或完善从已经授权的发明专利中激励技术人才的具体政策,以及完善的发明成果转换机制,致使专利制度在我国严重水土不服。这应该是造成我国众多“专利乞丐”的因素之一。

解文武说:“更可悲的是,至今尚没有一个真正属于民间专利发明人的‘娘家’。媒体对‘发明疯子’任文林已有近百篇报道,可至今没有一个部门主动对他的维权官司做一次详尽的法律分析。”(《民主与法制》2007年第2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