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上海人”不容易

2007-02-01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感情裂痕

26岁的姚远是一家私人装修公司的小老板兼设计师,来上海已经3年了。“做室内设计装修的,没有上下班这个概念。客户很多时候晚上或周末才有时间和你谈业务。”姚远和女朋友虽然在一个城市,见一面却很不容易。慢慢地,两个人的感情出现了裂痕。“在上海,必须拼命工作,

才能给所爱的人幸福,但拼命工作反而会失去爱人。”

上海是个现实的城市,“是不是上海人?有没有房子?存款是几位数?”常常是年轻人相亲的必答题。而女朋友的一句“你养得起我吗?”,会成为年轻人心中永远的痛。

职业危机

28岁的洪英涛大学毕业4年已经换过4个工作了。不是他喜欢跳槽,而是工作太不稳定了,不是被别人替代,就是公司忽然倒闭。

即使目前的工作还不错,洪英涛还是有明显的危机感。他说,这几年上海整个行业的做事方式都比较急功近利,公司给员工的培训越来越少,招人的时候全部都要进来就干活。“这样,干着干着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落伍了。”

安居不易

2002年来到上海的王绮有着一份不错的工作:月工资1万元,时不时地国内国外出差。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29岁的她开始考虑结婚生子的问题,“钱不够花”一夜之间成了她最大的烦恼。

扣除个人所得税、三险一金等,每个月打到她卡上的还有7000多元。再扣除每月1700元房租、200元水电费、600元交通费、200元手机费、400元伙食费等固定开支,就剩不到4000元了。加上跟朋友周末聚会、接待外地来的亲朋好友、购买衣物以及补贴父母等费用,一个月能剩下的也就1000来块钱。

男朋友的收入比她还少。王绮有些心酸地说:“郊区的房子也买不起,再远了,难道还能买到苏州去?”

莫名焦虑

喜欢用英文名介绍自己的Vincent是外企职员,25岁。大学毕业后,很顺利地进入一家国际品牌的化妆品公司。他的烦恼来源于巨大的压力。在外企,大家为了不被淘汰,往往比较拼命,忙起来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在上海这么多年他从来没有坐着吃一顿早饭,都是买了就走,在车上或公司吃,觉得坐下来很浪费时间。

毕业后漂在上海一家英文媒体的李青形容上海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转炉,生活在其中,不由自主地随着转炉转动着,停不下来。“我发现自己精神随时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生活缺少色彩,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

但当问到有没有想过离开上海,选择一个节奏比较轻松的城市时,她的回答却是否定的。原因有两个:从个人而言,在上海待久了,积累了相当的人际关系,如果换去另外一个地方,所有的事都得从头开始打拼;就城市而言,上海虽然有诸多让人不满意的地方,但也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城市,公共服务部门办事效率高,官僚气息比较少,在很多细节上都让人觉得很舒心。

积极应对

某大型人才网上海市场总监邹羽一直强调自己是“新上海人”,是“英雄不问出身”的典型例子。在他看来,虽然住在上海有一定的烦恼,但毕竟这是自己选择的路,如果在老家的小城,日子可以轻松惬意,可也难免死气沉沉,人生的价值得不到体现。

在他看来,“既然选择来到上海,就选择了一条充满挑战与竞争的人生之路,就注定要风雨同行。高薪出苦力,有获得必然要放弃某些东西。”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仇立平认为,年轻人闯荡上海的烦恼是现代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阶段。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欲望的社会,如果对充斥周围的各种欲望都想满足、不能理性地对待,快乐成本就很高。同时要有开放的心态,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这样就会更愿意和容易接受当地的文化,才能更好地融入当地。 (《?望东方周刊》2007第4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