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李振声的小麦人生

2007-03-04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2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亲手将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证书颁发给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学家――李振声。

李振声开创了一个新领域

上世纪50年代初,我

国黄淮流域和北方冬麦区条锈病大流行,造成小麦严重减产。从1956年开始,李振声用20年时间,攻克了远缘杂交不亲和、杂种不育、杂种后代疯狂分离三大难题,育成了高产、抗病、优质的小偃系列小麦新品种。这些品种累计推广面积3亿亩以上,增产小麦已超过150亿斤。

20世纪70年代后期,李振声研究出蓝粒单体小麦系统,根据种子颜色,就能知道它染色体的数目。应用这个方法,他只用三年半就育成小麦-黑麦异代换系,陕西长武农技站以它为亲本杂交育成小麦新品种“长武134”,累计推广面积1000万亩以上。

陕西民谣:“要吃面,种小偃”

李振声培育出小偃系列后,陕西农村就流传开了这样一句民谣:“要吃面,种小偃。”小偃6号作为陕西省骨干小麦品种,迄今种了16年,为陕西小麦增产继续贡献着力量。

1987年,李振声调任中科院副院长,带领着科学院400多名科技人员深入农村,打响了农业科技的“黄淮海战役”。1993年,全国粮食从8000亿斤增长到9000亿斤,其中黄淮海地区增产504.8亿斤。

1999年至2003年,我国粮食生产出现连续5年减产。李振声发表题为“我国粮食生产的问题、原因与对策”的主题报告,分析了连续5年减产的原因,提出争取三年实现粮食恢复性增长的建议。

“我来自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靠着亲戚的接济读到高中二年级,要不是1948年济南解放,山东农学院免费招生还提供吃住,也许我就随便找个工作了。”李振声说,“1942年山东大旱我挨过饿,知道粮食的珍贵。上大学时,我将一些优良品种引回家,确实增产了,乡亲们都来换。从那时起,我就决心将来从事小麦育种研究。”

“社会培养了我,我应该向社会做出回报”――就是这种朴素的感情,支持着李振声。

“学点哲学,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2006年元旦,学生们到李振声家里拜年。李振声送给他们的礼物是影响自己的人生格言。

李振声说:“几十年的经验使我深刻体会到,学点哲学可以少犯错误,少走弯路。”其中,艾思奇有关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论述对他影响深刻。李振声说:“对科学研究来说,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的哲学原理是:人的认识,如果能正确反映客观规律,就是正确的认识。否则就是错误的。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就能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李振声说:“回顾50多年来的历程,我觉得有四点在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社会责任感。第二,明确的工作目标。人的精力有限,一辈子能集中时间和精力做成一两件对社会真正有益的事情就不错了。第三,持之以恒的毅力。我欣赏顾炎武的名言:以兴趣始,以毅力终。我认为这对加强科技工作者的个人修养很有帮助。第四,依靠集体和团队,这是成功的保证。”

如今,李振声工作的重心主要放在培育青年一代和农业咨询工作上。他决定将全部奖金捐献给单位,建立助学基金,对经济困难的学生助一臂之力。(《光明日报》2.28)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