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解读经典有底线

2007-03-22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于丹以“心得”方式解说《论语》触动了人们对如何解读、传播文化经典的不同思考。

北京大学教授周庆山提出,通过大众媒体对一种经典知识和文本进行阐释要严肃认真,尽量避免误读。同时,媒体的传播不能过分追求收视率和轰动效应,还要考虑社会效益和文化影响,这就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个度可以用“信、达、雅”

三个传播原则来概括:即要准确把握知识本义、要易于被公众理解接受、要有较高审美伦理,特别是不能简单地将古代语境的文本赋予现代意义加以阐释,因为时代不同,其文本符号的意义也会有所不同。

首师大教授陶东风认为,对经典的个性化解读的限度,一个是文字阐释的层次。在这个层次上必须尊重经典的本义。比如《论语》中与“君子”相对的“小人”绝对不能阐释为小孩子。另一个层次是属于价值评价的层次,比如对庄子推崇的“神游”,到底怎么评价?是逃避现实还是超越现实?是真自由还是伪自由?这个度就很难具体化、指标化。评价的标准要坚守人类的基本道德底线。

台湾的傅佩荣教授给出的解读准则:一、当你解释《论语》每一句话的时候,其他所有的话都跟你的解释不互相矛盾,前后必须一致。二、今天对传统经典的研究必须要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因为古人的经验也是经过生活反思得到的,了解之后还是应该用来指导我们现在的生活。

更多专家表示,对传统经典的解读的度就是一杆秤,秤的一端是传播出来的产品,另一端是社会责任感和人类广泛认同的伦理道德。(《光明日报》3.19)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