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走进今日萨拉热窝

2007-05-13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历时3年半的波黑战争结束12年后,现今的萨拉热窝究竟什么样?

一个百业待举的国家

从贝尔格莱德开车前往萨拉热窝,看到战争遗留的弹坑及坑洼不平的路面被重新铺设,路旁还多了一些来自斯洛文尼亚等周边国家石油公司建的加油站。路两旁是刚建完或正在盖的房屋与厂房,呈

现的是一片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景象。战时人们那种恐惧与忐忑早已不再存在。原先波黑塞族居住区内使用的货币与塞尔维亚本土一样,同为第纳尔。但现在都是波黑当地的货币,即“可兑换的马克”,大约2马克兑换1欧元。

结束波黑战争后,波黑分为“塞尔维亚共和国”和“波黑联邦”两个实体,因此萨拉热窝市目前也分为两个部分,市中心最主要的区域划归穆克联邦所属,但城市以东的塞族居住区,包括距萨市约15公里远的战时塞族首府帕莱,均划归塞族所属。帕莱生活有10万塞族居民。

自萨市到帕莱每天都通有几班公共汽车,为了避免民族间由于相互恐惧而“老死不相往来”,波黑实行不标明地名的新汽车牌照,即前后各一组3位数的数字,中间仅一个外文字母,比如323-K-698或373-T-687等。

街道上的建筑物,明显的残垣断壁已很难见到。

共同心愿下的民族不和

萨拉热窝以宗教的多样性著称,伊斯兰教、天主教和东正教已共处许多世纪,各种教堂和清真寺也协调地分布于城区之内。越来越多的穆斯林妇女开始身穿长袍、头戴面纱。目前已有很多塞族学生在萨拉热窝大学就读,但他们很少主动与穆斯林民族的学生打交道。

谈到波黑各族间依然存在的隔阂,当地分析人士佐兰说,由于历史上遗留的民族矛盾,各民族均不愿意受他人的控制,波黑战争也正是因此而起。所以较前南其他国家相比,波黑各族居民对铁托元帅更为怀念。那时,各民族能够相互通婚、“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记者看到,萨拉热窝市中心的铁托元帅大街仍然保留。

战争遗迹成了旅游景点

1994年2月5日,一发炮弹落在“马尔卡莱”集贸市场,引发了北约对塞族武装的轰炸。记者看到市场里卖水果和蔬菜的摊位依然如旧,大批的购物者让市场显得很拥挤。一个名叫哈契奇的波什尼亚克族老人对记者说:“我和老伴过去在一所中学教书,两人退休后的工资约为120欧元,因为住房是祖辈遗留下来的,所以这点钱基本还够花。只是小儿子家有些紧张,他还没有固定职业……”

目前穆克联邦实体的月平均工资为200欧元。总体讲,萨市的菜价不算太贵,西红柿2欧元1公斤,鸡肉3到4欧元1公斤,牛肉稍贵一些,1公斤需要7欧元。但用在水、电、交通及孩子身上的花销比较多,占了当地人月收入的80%,因此生活普遍显得有些拮据。由于萨市并无太多工业,因此找到工作并不容易。

萨拉热窝人在旅游业上付出比较多的精力。1984年曾经作为冬季奥运会举办地的亚霍利纳滑雪场,每年都会迎接大批来自欧洲各地的滑雪爱好者。萨拉热窝被看成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源地”,因此市内的“拉丁桥”是每个游客必到之地。1914年6月28日,19岁的塞族青年普林西普,站在这座桥头开枪刺杀前来检阅军事演习的奥匈帝国王储裴迪南及其夫人,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旅游发展还离不开波黑战争遗留下的产物。其中,最有名的是1993年夏天波什尼亚克族军队为解除围困修建的一条通往外界的“生命线”。当年,150名市民花了4个月,用简陋的工具,从一户名叫吉斯・科拉尔的村民家中的车库开始,挖掘了一条800米长的通往机场的地下秘密通道。当时的波黑总统伊泽特贝戈维奇就利用这条通道,去参加国际会议。

中国货和中餐馆很常见

由于这里可自由兑换外币,通货膨胀率很低,吸引了几百名华商来到萨拉热窝创业。他们绝大多数来自浙江和福建,主要经营服装、鞋帽、小百货和小家电等生意。物美价廉的中国货比较受当地居民欢迎。

记者还看到几家中国人开的中餐馆。据一位华人老板讲,一方面萨拉热窝市民爱吃中国菜,像宫保鸡丁、鱼香鸡丝这样的“招牌菜”每天的销量都很大;另一方面,战争结束后,萨市一直有众多的国际机构,前来投资的外国公司也越来越多,因此中餐馆的生意一直不错。(《环球时报》5.9)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