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激情股市的黑色幽默

2007-05-20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在激情股市中,不断攀升的股指似乎成了许多人的心电图,人们随着它的跌宕起伏而心潮澎湃。当种种有关股市里一夜暴富的神话流传坊间的时候,一幕幕“黑色幽默”也正在上演。

看基本面,不如吃碗咸菜面?

在上海一家外企公司工

作的小白,平日里话语不多,最近却成了公司里的新闻人物。他买的一只股票,一个月赚了120%。就连公司里的一些老股民,也向小白套近乎:“有什么消息吗?”

小白坦白,自己根本不懂股票:“什么基本面、技术面,我根本不明白。”

那么,小白是如何炒股票的呢?原来,他两年前一直想买房,预备了一些房款。“上个月有一次吃午饭时,听隔壁桌两个吃咸菜面的阿姨在讨论股票,说这个股票肯定涨。我想钱存银行也不划算,第二天就开户买了股票……”

办公室成了“大户室”

炒股如今成了白领的时尚,甚至老板经理们都加入了炒股大军,其结果是“股市牛了,办公室熊了”。

伍小姐就职于上海一家信息服务公司,自从她听朋友劝告拿出一半积蓄投身股市后,就成了“办公室炒股族”。伍小姐每天早上9点上班,先浏览各大财经网站,查看股票推荐和市场分析。9点半开市,伍小姐一边打开股票系统,紧紧盯着自己的3只股票的一举一动,一边开着QQ,与网上的投资者群聊行情。一直到下午3点,“意犹未尽”地收市后,伍小姐才真正开始“上班”,利用仅剩的2个小时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我们同事间都用MSN联系,原来MSN都聊些工作的事,顶多发发老板的牢骚,但现在MSN上都在讨论股票。”伍小姐说:“现在办公室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上午9点上班,没人会迟到了;周末出差因为可以轮休,也成了大家争抢的好差事。”

不只是普通白领,老板经理们也加入了上班炒股族,在北京CBD白领中流传的说法是:经理们的单间办公室是“大户室”,外边的办公室隔间则是“散户厅”。在广州等地,3点闭市后约见客户已经成了潜规则:即使你不炒股,客户可能也要炒股。

保姆辞工一心炒股

“你们派来的阿姨怎么回事啊?一天到晚心神不定,电话不断,刚开始我们还以为她家里出了什么事,后来才知道她在和别人讨论股票。”近日,类似的雇主投诉电话一再而来,引起上海家利来家政公司总经理夏军的注意。

经过调查,公司里不少保姆开始炒股,尤其是“上海阿姨”,将近一大半开始成为股民。过去,每个月来应聘登记当钟点工的,少说也有150人至200人,可现在每天最多只有一两个人,一个月下来也不过五六十人。一些上海阿姨为了炒股,开始对工作时段挑挑选选:周一至周五上午9点到下午3点的开盘时间,绝对不肯接活;只有周六周日才肯出来“客串”一下。

今年49岁的李阿姨在浦东万邦都市花园做钟点工已经一年了。过去一年里,李阿姨每天下午2点半到雇主家,买菜、接孩子、烧饭,晚上7点半回家,雇主一家对她也相当满意,可前不久,李阿姨突然辞职不干了。雇主追问下来才知道,原来李阿姨的儿子为她在股市投资了2万元。“一个月算它涨10%,也有2000元,做钟点工,天天累死累活,一个月也就1000多元,还是炒股舒服。”

大学生股民的新困惑

随着近期股市暴涨,一些大学生股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财富,如何看待身边的“暴富族”,大学生们产生了新的困惑。

“当初炒股是妈妈为了让我学会理财。”日前,上海东华大学的小丹同学告诉记者,“半个月前,妈妈给了我5万元,让我自己选股票、买卖交易。我上网查询行情,也听取了妈妈的一些意见,买了一只股票,结果两周后,就收益7000多元。”

但对于突如其来的财富,小丹认为消费才是体现其价值的方式。“我几乎用了所有盈利买了平时一直想要的名牌皮包和化妆品。这笔钱是意外之喜,我觉得用来消费才有成就感。”

许多人的目的“很单纯”

刚刚为一套总价80万元的商品房付完首期款的席翔,终于抵挡不住火热股市的诱惑,拿出存折中仅剩的8000元第一次进入了股市。这位普通媒体工作者对记者说,自己的目的“很单纯”,“就是希望每月能够从股市里为自己赚一半的月供,减轻负担。”

但3月中旬买的6只股票,给他的只是兜头的“凉水”:最差的成绩是亏损20%,最好的成绩是盈利5%,平均下来亏了500元,与自己月均收益率20%的憧憬相差甚远。于是,席翔总结出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条“股经”:“大家都赚钱,不意味你也一定能赚钱。”

你沉迷炒股,我炒你鱿鱼

办公室股民喜笑颜开,一些企业老板却忧心忡忡,赶紧出台临时规定,限制员工在办公室里操盘,以免影响工作。

上海延安东路上一家贸易公司的员工们却个个情绪高涨,哼着小曲处理公务。高小姐道破玄机:“我们办公室20个人全是股民,今天股市大涨,大家当然兴奋。”

一家合资企业的老总在“五一”期间请人将公司电脑系统升级,还设置防火墙,让股票行情软件不能正常运行。还有一家化妆品公司的总经理宣布,本月起将检查每台办公电话的电话账单,言下之意就是,别再使用办公室电话买进抛出啦。

虹桥地区某软件公司负责人表示,他本来不反对员工上班时间看股票,毕竟机不可失,想不到许多员工越来越沉迷于此,甚至工作屡屡出错,他只好临时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在公司里张贴“上班时间莫看盘”、“公司电话莫操盘”等提示牌。

某微电子企业负责人的态度是,他不干涉员工炒股票的自由,但前提是不能影响工作,“如果因为炒股,工作发生严重失误,我肯定炒他鱿鱼没商量”。

老股民季向东也提醒广大新股民:目前炒股收益固然很高,但风险也大,牛市究竟能持续多久谁也说不清,相比之下,本职工作的收入更能稳中有升。办公室股民一定要有良好心态,理智地算一算“长期收益”,切莫到头来亏了股票、丢了工作,“偷鸡不成蚀把米”。

牛市造就“葛朗台”

面对屡屡出现赚钱神话的股市,是节衣缩食省下钱来炒股,还是用“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去买一些原本舍不得购买的奢侈品?不同的人一定会有不同的答案。这不,上海的老股民陈援朝一家三口为此就引发了持续不断的争论,重新装修住房和旅游计划都得不到满足的老婆孩子对他意见不小,暗地里给老陈取了个“牛市葛朗台”的外号。

从一家建筑公司退休在家5年多的陈援朝是上世纪90年代投身股海的老股民,不过家底才只有几万元。他们夫妻俩住的房子有20年历史,搬进去时只是简单粉刷了一下墙壁,房屋早已陈旧不堪。这两年,他们一直有重新装修的想法,可是,真要把几万元全拿来装修实在有点舍不得。

转机出现在今年的牛市。去年底至今,老陈炒股赚了几万元,他的妻子暗自高兴,以为心愿终于可以实现了。可是,每次跟老陈吹枕边风,他都一口回绝:“瞎说什么啊!现在正是赚钱的好时机,我最发愁的就是手中的‘母鸡’太少,怎么能杀鸡取卵呢?”

老陈的说法不是没有道理,如此红火的牛市说不定再过十年也不会重现,遇上了当然不能错过,可是,他妻子也有自己的想法:“我们都是60多岁的人了,装修好了还说不准再能享受几年呢,当然越早越好。反正赚了几万元,就当老天赐给我们的意外之财好了,花掉也不心疼。”

他们的儿子也很支持母亲的想法,早就住进崭新婚房的他,希望父母也能有个舒适的居住环境。为了打消老爸舍不得卖掉股票的顾虑,他买来装潢杂志,希望精美的图片能打动老陈的心,又大方地拍胸脯说:“这几个月我也赚了四五万元,你们的装修费用我全包了。”出人意料的是,老陈仍然一再执拗地说:“我天天要去证券公司盯盘,哪有时间装修,给钱也不要!以后不要再提装修的事。”

诺贝尔奖得主谈股市

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莱夫・格兰杰教授5月12日到上海交大,为师生们作了题为“股票市场的价格预测:给预测者的启示”的学术演讲。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格兰杰教授对股票市场的价格预测就有大量研究。他指出:“如果一个市场是有效率的,那么除去交易成本后它几乎无利可图。效率市场就意味着信息透明,所有的信息都由股票价格这个指标来反映。”他认为,在效率市场上,投资者的行为会降低股票价格的可预测性,因为投资者的行为中包含不确定的新信息,而预测却是基于过去的经验。

关于股市泡沫问题,格兰杰教授以1999年美国股市的大跌为例:当价格高到不合理的程度、高到无法解释的程度,就可以判断股市存在泡沫,而“泡沫总是要破灭的,而且泡沫的破灭不是渐进的,是突然的、猛烈的”。问题在于,谁也无法预测泡沫到底是哪一天破灭。

有人请格兰杰教授预测中国股市,他谢绝评价,理由是需要对中国的经济数据作进一步研究才有发言权。不过他建议:“如果你认为股市有泡沫,那么请撤回一半投资。这样,股市涨则可以继续赚钱,股市跌则不至于亏得太厉害。”

格兰杰指出,中国经济发展令世人惊异,除非出现严重的短缺,中国经济增长的脚步不会停止。“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很难用现有的经济学理论来解释,也许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大规模效应’”。

他说,中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经济特征,因此,不能把区域的经济模型简单相加,就得出关于整个国家的经济模型。

他还提醒,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获取准确的经济数据是有一定难度的。但作为经济学家,一定要关注数据的准确性。对于中国不少大学生热衷炒股的现象,他建议,学生最重要的还是珍惜校园时光,把书念好。

(《解放日报》《新民晚报》5.9~14)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