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透视高校“同性恋”

2007-05-31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潘绥铭教授对全国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在心理上不同程度地有同性恋倾向的学生占11.4%。2005年北京市高等专科、本科加上研究生共计644430人,同性恋者将超过7万人。

拼命飞却不知飞往何处

小可,23岁,是记者所在学校中文系的大四学生。在外

人看来他很时尚,很有绅士气质。

小可说,尽管他学习很好又担任学生会干部,取得了很多荣誉,但是人后的他是很空虚、寂寞的,“我很矛盾,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会有那样(同性恋)的想法。”

“那么你有没有真正爱上一个人呢?”记者问。

“大二的时候,我在QQ上结识了一个人,我们聊得很投机,于是我们就在青岛见面了。”

“理想中的情形和现实有差距吗?”

“差距挺大的,他不如视频上看起来帅,但是他很有气质,比我大5岁。”

“你们见面后发生了什么?”

“他已经结婚了,这是我始料不及的,我当天就想走,他拦住我,告诉我他其实并不喜欢他的妻子,但是没有办法。我们在一起睡了一晚上,他征求我是否要那个,我拒绝了。临走时我们交换了内裤。”

“现在你们的关系怎样?”

“不怎么样,我渴望纯真的恋爱。他之后又约我,我拒绝了,他很痛苦,我也是。”

“别人就没看出你和其他男生不一样吗?”

“我平时都在极力掩饰自己。”

多人遭受歧视

李银河教授表示:要谈论中国同性恋族群整体的精神风貌有相当的难度,因为这个族群中有些人生活得极为自信,充满创造的活力;另一些人却很自卑、压抑,生活在恐惧和痛苦之中;有些人属于社会上层,甚至是精英人物,过着雅致的生活;另一些人属于社会的下层,甚至是底层,在贫困和屈辱中挣扎。他们对感情都是持悲观的态度。

目前,全球除了丹麦、瑞典、挪威、荷兰、冰岛五国以及美国的个别州承认同性婚姻合法之外,其余各国均未开放同性结婚的大门。

卫生部艾滋病咨询专家委员会政策组成员、青岛大学教授张北川根据多年来对同性恋者进行的跟踪调查,得出一组沉重的数据:因为歧视,30%~35%的同性恋者曾有过强烈的自杀念头,9%~13%的人有过自杀行为;同样是因为歧视,21%的同性恋者在身份暴露后,受到异性恋者的伤害(包括当面侮辱、殴打、敲诈等)。

张北川介绍,他每天都会接到全国各地的求助电话或信件。他们面临的苦恼和困惑主要包括:担心暴露性取向后受到歧视;为未来能否结婚而焦虑;偶然出现同性性关系后,担心感染艾滋病和性病。

要加强有关知识的宣传

针对高校同性恋问题,一般高校都是通过学校的“心理指导中心”来进行心理疏导,但是采访的同学均表示他们不会去那里。尽管老师说会保密,但是他们心里还是会有顾虑。也有些学校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2003年11月,复旦大学医学院开设选修课《同性恋健康社会科学》。

李银河说,同性恋不是犯罪,不是疾病,不是道德低下,而是社会上一部分人的性取向。

张北川认为,高校开设相关课程已经十分必要,一方面在恋爱、性心理课程及各种讲座中渗透相关知识,并融入有关反对性取向歧视的课程,为大学生同性恋者创造积极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性病、艾滋病预防知识的宣传。  (《中国社会导刊》总第157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