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高考作文走过30年

2007-06-07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30周年。高考,是中国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而每年的高考作文,也牵动着许许多多人的视线。文章天下事,小小作文题,折射的是社会的沧桑巨变,浓缩着主流价值观的与时俱进,也承载着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的深深思考。

高考作文命题“与时俱进”

记者:30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是否有脉络和特点可循?

陆继椿(语文特级教师):当然有,这就是“与时俱进”。高考命题首先题材更宽了,从过去“政治味浓”,逐渐演变成关注社会、人生、历史、文化,也包括对自身道德素养的反思等。题材的变迁,实际反映的是社会关注点的变化。

如1977年上海的高考作文题《“知识越多越反动”吗?》,就直面当时社会反思的焦点。

王光祖(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似乎有一个共同倾向,那就是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未来。上海卷作文题1998年要求学生根据一条报道日本右翼势力公然炮制为军国主义招魂影片的电讯写一则《读报有感》,如果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肯定没法写出合格的作文。

满分作文记忆犹新

记者:高考不容易,写高分作文更难,有没有令您印象深刻的满分作文?

王:我记得1995年上海卷作文题是《责任》,我看到一份卷子,一位考生表达的是与其他考生不同的观点,认为年轻人都渴望无忧无虑,有时承担责任是无奈的,但人往往是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精神得到升华。文章有见地,文采飞扬。可是否能打满分,让我们颇费斟酌。后来,作文阅卷中心小组几经讨论决定给予满分。

记者:那什么样的作文题目更好,让您觉得也能得到满分呢?

王:我最喜欢的是1996年的作文题《我的财富》。这个题目内涵丰富,友谊、青春、挫折、兴趣等,都可以是财富。考生无论性别、生长在农村还是市区、生活背景如何,都能写,而且言之有物,容易写出真情实感。有的学生还从财富观上进行提升,写了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关系,奉献与占有的关系等。这一年的作文在内容和风格上可谓五花八门,好文迭出。

真情实感胜过华丽词藻

记者:30年来,考生们的语言、思想有什么变化?

王:从高考作文可以看出,现在的中学生不拘泥于课本,社会视野越来越宽广,对时尚之物有较强的感悟能力,这种感悟力经常让我们这些阅卷老师也自愧不如。他们的语言成熟度也在不断提高。

陆:事实上,打动阅卷老师的,往往是一些淡淡的生活细节。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1986年一位考生写“2000年回母校”。他想象自己也当上了老师,回到母校探望当年的老师,而此时老师的孩子已成了他的学生。文章围绕着“老师”两字展开,深刻阐发了“老师”这一岗位的意义,令人感触颇深。

记者:比对这么多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对时下中学语文教学有何建议?

周宏(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写记叙文,是不少高中生的一大“软肋”。记叙文其实从很早开始就已要求学生练习,但对高中生,要求的则是“特写”。比如,写一个人很坚强,就需要他通过写这个人的外貌、处理事情的方式等,使读者的心中浮现“坚强”两字。

近年来,中学生作文华美的文风愈演愈烈,而忽视作文的立意。记得在《偶像》中,一位学生写他的偶像是环卫工人,但是他写来写去都是环卫工人怎么怎么辛苦,早出晚归……即使文字再优美,也没有发现环卫工人品质上的闪光点。(《新民晚报》5.31)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