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给“草根文化”一个遐想的空间

2007-06-24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近来,文化圈仿佛进入了一个“颠覆”盛行的时期。王立群先生将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称为“欺骗世人两千多年的爱情神话”,指司马相如对卓文君“骗财骗色”;李零先生将孔子喻为“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丧家狗”。近日,又有胡觉照等学者发誓要把诸葛亮拉下“神坛”。

诸葛亮在“草根文化”中是一个智慧的

传统符号,其情感的忠贞与真挚更是传为美谈。公众对诸葛亮的认识大多来源于《三国演义》以及由此而成的影视、评书作品,而非史学上的《三国志》。而小说或者其它艺术形式注定要有艺术加工。这一点不用专家学者来谆谆教诲,公众有着基本的判断。在津津乐道于诸葛亮的神奇中,有哪一位受众从根本上相信“借东风”是真实的?公众喜欢甚至崇拜艺术作品中的诸葛亮,如同喜欢孙悟空一样。

所以,专家学者可以将诸葛亮、司马相如、孔子等历史人物还原到接近真相,但是并不妨碍长期以来这些历史人物在“草根文化”中的传统形象。所谓将谁谁拉下“神坛”大可不必,因为在公众心目中,被捧上“神坛”的诸葛亮本身就是一个艺术符号。

正如同样要把诸葛亮拉下“神坛”的一位教授所言:人们头脑中的诸葛亮形象有两个,一个是历史层面上的,一个是俗文化层次的。“现在是一个文化多元化社会,两种文化并存,各有其社会价值。”所以,在“草根文化”层面,还是给公众一个遐想的空间吧,不要强求重构,让艺术娱乐着公众,让公众娱乐着艺术,挺好。(《工人日报》6.19)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