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金庸趣谈中国文化

2007-06-24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6月18日,著名作家、学者金庸在与北大学子的对话中谈到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当今社会依然需要侠风义骨

学生:侠之大者,要有为国为民的侠风义骨。在当今社会,侠义还有什么发展的空间,如果有,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呢?

金庸:今天上午我去医院探望了季羡林先生,他对我说,提到“侠”,中国人和外国人有不同的理解。在德国,如果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孩与一个七八岁的小孩打架,即便是七八岁的小孩打不过在那里哭,路过的老太太也不会管。两个小孩打了两个小时了,老太太顶多是一盆水泼过去,喊上一句:别打了,吵死了!外国人和中国人的观念就是不同,这种情形,中国人是一定要去干预的,认为不公道。但外国人却认为,强的就是会去打人,弱的就要挨打。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侠者要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侠者,为国为民,意思是见到有人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看到人民受到欺压,就要发扬“侠”的精神。现在中国已经很强了,但如果有人欺负我们,干预统一台湾或是侵略我们,我们依然要有为国牺牲的精神。

“降龙十八掌”内涵是中国哲学

学生:您的小说中,有许多的武术门派,您是怎么想象出来的?比如九阴真经、降龙十八掌。

金庸:有些武术门派本来就有,像少林、武当。当然,一些武术门派是我想象出来的,像降龙十八掌就是我从《易经》中想象出来的。中国的道家,讲究的是不能太强,不能打得人家无法还手,降龙十八掌中的第十八招亢龙有悔,讲究的就是出手留情,只用三分力,七分力留着给对方一个悔改的机会。留有余地,其实是中国的哲学思想。《易经》讲,做什么事都不要做得过分,否则事物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否极泰来,什么事发展到最坏的时候,就是该往好的方向走的时候了。相反,什么事好到头了,就该往坏的方向走了。《易经》还说,损一点没有关系,满招损、谦受益,什么事不要做到过分、极端。(《光明日报》6.19)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