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同学聚会:相见不如怀念

2007-07-12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哈佛商学院一位教授在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堂课上这样忠告学生:“如果几年之后你接到母校的邀请,要求你回校参加5年一次的同学聚会――那是件危险的事,你不要去。”这个教授认为,“整个同学会将引发你关于职业成功与个人价值的巨大焦虑和徒然担忧。”

同学聚会的“破坏力”也许不会这么大,但其负面影响的

广度却往往不仅限于此。

本想放松心情 反而徒增压力

一堆有着相同境遇的人聚到一起发牢骚,这是王楠对同学聚会的解读。王楠去年大学毕业,在一家事业单位觅得安身立命之所,每月工资2000元不到。刨去每个月800元的房租,剩下的钱仅够维持温饱。于是,只要逮到机会,王楠就会对曾经的同窗好友抱怨一通:抱怨老板、抱怨工作、抱怨生活、抱怨社会。怨言很快就会引起同学们的共鸣,“老板太刻薄”、“工作太无趣”、“房租太贵”、“房价太高”……

可是渐渐的,王楠发现,抱怨根本无法解决任何问题,生活并不会因此而改变。更何况,负面情绪互相传染,只会徒增对社会、对生活的更多不满。

话题越来越少 目的越来越明

B君大学毕业多年,1995年,他们班开了第一次同学会。“一毛五就可以买一碗红烧排骨,可惜那时根本舍不得买”,“食堂一楼的那个胖师傅一看到漂亮女生,就给打很多菜”……意犹未尽的同学们相约今后两年一聚。可是,“年年岁岁话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参加聚会的人却越来越少。

在北京一家媒体工作的陈子轩毕业快10年了,前不久,忽然接到同学的电话,说要组织一次聚会。这消息让陈子轩兴奋了好些天。可是,去了以后他才发现,所谓同学聚会,不过是十来个应邀而来的同学一起吃饭唱歌。很明显,几乎所有的活动安排都是围绕着一个女同学。她的老公,是某部委的一个处级干部。“同学聚会”不过是要接近这位同学的老公。

斗转星移 量人的标尺已不同

2005年研究生毕业后,晓芳成为一名国家公务员。从小到大,她绝对是老师和同学们眼中名副其实的“天之骄女”。然而这位“骄女”却发现,同学聚会上,除了客套的寒暄之外,大家对她都敬而远之。

当年的“坏学生”这回反而成了主角。这次聚会,“坏学生”包吃包住包路费。当然,现在人家可再不是什么“坏学生”了,而应该叫“王总”。据说,现在他的资产已有上千万元了。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同学聚会,都是有的人吆三喝四、意气风发;有的人相形见绌,只是坐在角落里静静地抽烟或者喝着饮料。当曾经的同窗好友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时,失望、无奈、不满和恐慌等情绪就会在不经意间散布到同学会的各个角落。

“有时候,相见不如怀念。在心里保留一方净土,一份美好的情愫,比庸俗的聚会要好很多。”在回京的火车上,晓芳无奈地叹息着。(《中国青年报》7.8)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