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出炉的“文化遗产”

2007-07-29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去年春节,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做学问,专攻人类学的方李莉教授和丈夫是在陕北一个村子里过的。这个村子里的乡土文化遗存十分丰富,这几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整理出不少,比如面花(用馍馍做成动植物与娃娃的造型),还有剪纸、年画、信天游、民间故事等,连当地农民信奉的多神教,也在新修的庙里被供养起来。他们还跟随

一个腰鼓队串村走镇地演出。一路上同吃同住,夫妇俩是最最忠实的观众,鼓掌比谁都起劲。

七八天一过,彼此有了感情,农民的戒心也消除了,把方教授当自己人,什么话都敢说了。方教授惊奇地发现,这个村子现在被“保存”下来的那些民俗文化,其实都是前几年由一个大学教授带了一个小组、将一些陕北各地的民俗搜罗过来,手把手地教给当地农民的。经过一阵鼓捣,“湮没”多年的“本土文化”恢复了。接下来,村子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报,上电视,城市里的游人纷至沓来,看新鲜,听新鲜,吃农家乐,把当地的知名度炒上去了,每年光旅游收入就有好几百万,几十年来一直靠政府救济的村子一下子脱贫了。

“但是,这种历史文化信息是不真实的,是文化作伪,文化欺诈!”方教授气愤地说,“其实,从农民的姓氏、语言等因素考察,这个村子很古老,但延续了几千年之久的民俗,在‘十年动乱’时已经被破坏得荡然无存。随着最后一个老辈子原住民去世后,集体记忆也就丧失殆尽。现在的所谓挖掘、恢复其实都是一个美丽的谎言。连农民腰鼓队穿的衣服,都是参照秦腔的戏服复制的。”

但是,农民富了,这似乎是压倒一切的成绩,是最现实的学术成果。一个人类学教授为了证明自己的学术良心和成果,能出来戳穿这个谎言吗?(《文汇报》7.13)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