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监狱里的《论语》小组

2007-09-02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组建《论语》班

北京市第二监狱第十五分监区有个学《论语》小组,共有9名成员,他们都是被判无期、死缓的重刑犯人,在漫长的铁窗生涯里,他们选择了《论语》作为自己的精神伴侣,并且把在监狱传播《论语》作为一项责任。

56岁的曾旗进监狱之前,曾是一家国有房地产公司

的老总。1995年,曾旗贪污60万元公款被判无期徒刑。拥有大学学历的他,是监狱学《论语》小组的组长。

学《论语》小组成立于2006年春节前,当时按照监狱规定,罪犯每天早晨8点多出工劳动,下午4点多收工,节假日休息,休闲时间是相当充裕的。许多罪犯在这段时间无所事事,“无事生闲愁”,屡有因闲谈抬杠导致打架斗殴的案例。

能否让罪犯自由组合,按照自己的爱好、特长组建兴趣小组?

40多个兴趣小组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起来了。其中最出名的是学《论语》小组。

最初这个小组有10个人,除了领头的曾旗,其他人大多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监狱图书馆唯一的两本《论语》。怎么学?分监区的最高领导刘长河的想法是,从儒家文化最基础的仁、义、礼、智、信学起,简单,容易为罪犯接受。

10个人开始分头从《论语》里找仁、义、礼、智、信的论述。主抓管教的副分监区长耳立元从网上下载了十几万字的《孔子思想研究》送给他们,难题开始一一破解。

经过归纳,10个人总结出的《论语》精髓包括:行必为仁、交之重义、学则明礼、思而求智、言皆有信。从去年2月到今年8月,他们举办了6期专题论坛,全分监区上百名服刑人员全都参加了。

《论语》专题论坛两个月搞一期。第二期的主题是“交之重义”。这次,曾旗他们把《水浒传》猛批了一通。在曾旗看来,“义”有两种,一是“小义”,比如哥们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二是“大义”,指的是做人做事要考虑社会责任。在罪犯中间,类似水浒英雄讲“小义”的不乏其人,但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小义”和“大义”有时是冲突的,只讲“小义”不讲“大义”,是一些人犯罪入狱的原因。

第三期论坛“学则明礼”。曾旗认为,“礼”指的是一种规范,包括法律、道德、纪律三种,明礼就是要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为人处事。

特殊经历让他们领悟《论语》精髓

47岁的李卫东1990年因入室盗窃17次共计财物6万余元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李卫东说,当年他因盗窃被劳动教养,结识了一位讲“义气”的哥们儿。解教后两人搭伙盗窃,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他遇到困难哥们儿慷慨解囊,从不含糊。然而两人被逮捕后,哥们儿认定的入室盗窃行为有24起,盗窃金额7万余元,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哥们儿为了“小义”而死,17年后,李卫东在监狱中明白了什么是“大义”。

白净清秀的张宁2001年入狱。从初二辍学起到现在,17年里没看过一本正经书。15岁那年,他因抢劫罪被判刑5年,在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服刑,成天梦想从天上掉下二三十万。出狱后,又跟别人一起倒腾摇头丸,大把挣钱,大把花钱。25岁那年,他因犯贩毒罪被判死缓。

“2001年12月20日,一审判决下来后,我半个月没睡觉,活着没信心,死了没决心。”一直到去年,张宁还处于梦游状态。

然而有一天,他看到曾旗几个人在排演《论语》的小品,忽然有所触动:我还得十多年才能出去呢,总得干点什么吧。于是张宁加入到学《论语》的队伍里来。一天,他打电话给妹妹请她帮他买两本书,全家人都惊了。

在张宁看来,《论语》并不能圆他的发财梦,没有教他挣钱的方法,却教会了他“应该怎么挣钱”,就是要脚踏实地,按照“礼”的要求去挣钱。

曾旗希望,全北京市第二监狱的犯人,全北京十几所监狱的犯人,全国的犯人都来学一学《论语》。全世界已有300多所孔子学院,监狱也应该有。

  (文中服刑人员均为化名)

(《?望东方周刊》2007年第35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