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论点短辑

2007-09-09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学术界的“群龙无首”是学术多元发展的大好契机 罗志田在2007年第8期《书城》上说,在年轻学者中,普遍抱有一种感慨,认为现在内地学术界群龙无首,龙蛇混杂、光怪陆离,缺乏一套评骘去取的准绳,因而殷切盼望出现一些众所推崇、一言九鼎的学术共主。其实,没有了所谓大师或掌门人,不正是百家争

鸣、多元发展的大好契机吗?真正可忧的,不是“无首”,而是人人自视为“龙”,互不相让;如果真能彼此尊重,道并行而不相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未始不是一桩可喜的事。

  从先秦到清末:中国人文思想史上的四次启蒙 祁志祥在2007年第8期《学术月刊》上说,“启蒙”的本义是开发蒙昧、清除荒谬、发现真理。中国古代人文思想史正是由四次反蒙昧的启蒙思潮汇成的思想长河。第一次启蒙出现在周代,其特征是对“人”自身地位、属性及其意义的自觉,以对抗和取代夏、商的神本主义蒙昧观念。第二次启蒙出现在六朝,其标志是自然适性、钟情任欲,以纠正和清剿汉代“性善情恶”、“圣人无情”的蒙昧思想。第三次启蒙出现在明清,其标志是在理欲相兼、义利合一、公私互渗、凡圣平等人生最基本的问题上还原常识,破除的蒙昧对象是隋、唐、宋、元儒家道学――理学构成的似是而非的唯理性主义。第四次启蒙在近代,特点是借鉴西方人文主义价值理念,综合中国古代启蒙思想资源,抨击中国古代维护皇权专制的荒谬无理的纲常理念体系。

“贫下中农”一词最早出现于何时 卢兆洛在2007年第5期《文史杂志》上说,“贫下中农”这个词是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才出现的,在此之前是称“贫雇农”(贫农和雇农的合称)。具体来说,1955年7月31日,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一文中第一次出现“下中农”这个词。1955年9月7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党内指示的标题就是《农业合作化必须依靠贫下中农》。此后,在文件中“贫下中农”这个词便取代了“贫雇农”一词,一直沿用到现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