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这场学术“地震”能震醒谁

2007-09-16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李鸿章全集》的编纂终于宣告完成。有媒体认为:这是一场学术“地震”。

这种说法绝非夸张。一者,2800万字、超过二十四史的篇幅,实为中国历史上个人文集之冠。在学术浮躁之风盛行之时,竟有人编纂成功如此巨著,实为稀罕;二者,编纂这部全集,竟集中了全国各地30多位学者,也为国内少见;三者,编纂这部全集

,竟耗费了众多学者整整15年的时间,光是7遍校样就花了8年时间,全是草书的书信要一字一字地认出来,再加上标点和注解,由之而来的寂寞可想而知;四者,全集不但汇集了国内诸多单位所藏的李氏文档,而且主体内容是从来没有公开见世的“新货”,也给人以莫大期待。

深圳学者刘申宁讲述的全集编纂幕后一波三折的故事,尤引人唏嘘感叹:早在上世纪60年代,学者们就开始了李鸿章的研究课题,却颇不遂愿;80年代初,学者们欲出版一本《李鸿章全集》,却因“种种原因”而半途辍止;90年代初,《李鸿章与淮系集团研究》成为国家级科研课题,也组建起“淮系集团研究中心”,但却苦于搜集不到详尽的文稿资料,迟迟无法推进;当学界一筹莫展时,为另一本书而来上海图书馆查找资料的学者刘申宁,无意间发现了一个历史学“宝库”――原由李国超(李鸿章的孙子)弃于沪上的李鸿章的一大批珍贵文档资料,这才有了编纂出版《李鸿章全集》的建议。

透过《李鸿章全集》编纂的过程,我们看到的是学者以学术为生命的执著,是中国知识分子学术良心的坚守。它提醒众人:缺少了“板凳坐得十年冷”的硬功夫,学术只能失之于浮浅。愿《李鸿章全集》的编纂这场学术“地震”,能“震”醒知识界。(《工人日报》9.7)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