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难怪“幸福课”在哈佛大受欢迎

2007-10-18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小时候,我对幸福的憧憬是:成为城里人,天天吃上白面馒头。有一天终于吃上了“商品粮”,幸福感持续不久却消失了。1986年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鄄城一中当高中老师,那时我的幸福标准是能够分到带厨房的房子,有个独立的小院。不久,我终于拥有一套有独立小院的新房,但几年后我却毅然移民海南,放弃了那套种满月

季花的美丽新房。

在海南折腾了12年,娶妻生子,买车买房,为寻找幸福继续忙碌着奔波着,直到今天,我终于明白:我找到的充其量是“幸福的假象”。

记得有一篇《哈佛的幸福课》的文章中说:出人意料,去年哈佛最受欢迎的选修课是“幸福课”,听课人数超过了王牌课《经济学导论》。教这门课的年轻讲师泰勒・本-沙哈尔坚定地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惟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在一周两次的“幸福课”上,本-沙哈尔没有大讲特讲怎么成功,而是深入浅出地教他的学生,如何更快乐、更充实、更幸福。

据本-沙哈尔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属于“忙碌奔波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们常常被“幸福的假象”所蒙蔽。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为什么不能学学梭罗,选择凡尔登湖,在那里耕地、种菜,过最原始的生活。但真正简单了,又会怎样?陕北农民张二娃,锅里炖着香喷喷的羊肉,吃自己种的蔬菜,绝不含农药;窑洞冬暖夏凉;喝的水取自5公里外的山涧,生活简单吧?原始吧?然而,他的回答是这样的:“这地方不是人呆的,开春了,怎么着也得去西安打工,等挣足钱,再娶个媳妇。”

你看看,原始的简单也不一定幸福,还得经历复杂然后回归本真,才能体会幸福。幸福是什么?还真不好说。做“忙碌奔波型”不快乐,做“享乐主义型”也不开心。“幸福”的学问真不少,难怪“幸福课”在哈佛大受欢迎。 (《杂文报》10.12)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