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绕月探测工程的由来

2007-11-01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在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之际,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月球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向记者详细介绍了中国绕月探测工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科学目标的确立。

35年的跟踪与积累

“中国月球探测工作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首先经历了35年的跟踪研究与积累。”35年

过去了,欧阳自远对这段历史仍记忆犹新。

自1958年至1976年,在冷战背景下,美国和前苏联展开了以月球探测为中心的空间竞赛,掀起了第一次月球探测高潮。在这期间,苏、美两国共发射了108个月球探测器,成功或部分成功52个,成功率约为48%。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实现了人类首次登月。这次月球探测高潮共采集382公斤月球样品和海量科学数据,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

1960年,我国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建立了天体化学与核子地球化学研究组,欧阳自远的研究集体跟踪研究月球探测动态和成果,开创了我国地外物质――陨石的系统研究。1966年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建立了天体化学研究室,继续跟踪研究月球探测动态和成果。通过长期积累,天体化学和比较行星学两个分支学科在中国逐步形成。

参与新一轮月球探测热潮

阿波罗计划结束后,从1976~1994年长达18年的时间里,世界上没有进行过任何成功的月球探测活动。1994年和1998年,美国成功发射了“克莱门汀”和“月球勘探者”号月球探测器,奏响了人类重返月球的序曲。“月球探测的新高潮已经到来。未来深空探测的重点转移到以月球和火星探测为主线。”欧阳自远说,“中国也应该积极参与进来。”

1991年,时任“863”计划航天领域首席科学家的闵桂荣院士提出中国也要搞月球卫星的建议,并成立了“863”月球探测课题组。1993年,国家航天局组织专家论证,利用因其他任务延迟而空余的一枚长征-3甲火箭发射一颗人造物体硬着陆月球。这一计划由于科学目标不明确,缺乏先进性,加之经费需求过多而夭折。

“事后,时任中国工程院院长的宋健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们要提出新的月球探测规划和实施计划。科学目标要有先进性、创新性和可行性;在经费需求上,要精打细算、实事求是。’宋健院士的嘱咐和期望,成为设计我国月球探测计划的重要指导原则。”欧阳自远说。

10年论证

自1994年以来,来自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应用中心、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国家天文台等单位的科学家们,对我国月球探测各方面问题开始进行详细的研究和论证,并提出了一系列研究报告。

2002年10月17日,在中央专委会上,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基提出要尽快实现月球探测,月球探测卫星工程开始提上议事日程。

受国家航天局原局长栾恩杰的委托,孙家栋院士组织了来自航科集团、中科院、总装备部、高等院校等部门的200多位专家,在已有调研、分析与论证基础上,从2002年12月起,开始了“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的综合立项论证”工作。经过4个多月的连续作战,于2003年3月完成了绕月探测工程的综合立项论证工作。

2003年2月28日,国防科工委宣布月球探测工程进入预发展阶段,并宣布成立栾恩杰、孙家栋、欧阳自远3人领导机构。

2004年3月31日,国防科工委完成工程立项手续,绕月探测工程正式开始实施。(《科学时报》10.25)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