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日渐疏离的高校师生关系

2007-11-22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学期结束还没找到教室

新学期开始的时候,兰州某高校的徐老师在他的第一节选修课上郑重地写下了上课的时间、地点,本学期的作业以及他的电子邮箱。

徐老师在该校属于“人气指数”很高的老师,其选修课是全校选修课中选修人数最多的。尽管如此,在期末考试时,仍有不少学

生打电话过来,询问上课教室和作业题目等。

徐老师经常为此很困惑:真不知道现在的课该怎么上,难道仅仅是老师没有吸引力?

不仅选修课老师有困惑,一位从事多年教育工作,经验丰富的专业课老师也很无奈,诉苦说:我要崩溃了,现在的学生不知怎么回事,你讲到精彩处,他们没有任何表情;你讲得不精彩,他们也没有任何反应。

“我不敢奢望学生回答问题”

“谁来回答这个问题?”西北师大的石老师环顾四周,原本嘈杂的教室顿时鸦雀无声。有许多老师都遭受过这样尴尬的冷场,长此以往,老师们也逐渐放弃了课堂提问,即使有需要跟学生交流的话题,也是按照名单随机提问了。

“最难的就是课堂讨论”。李老师组织课堂讨论,经受过学生几次“软抵抗”:几十张年轻可爱的脸瞅着你,就是一言不发。

在某报社供职的小马,觉得现在师生关系和以前有着天壤之别。他分析,现在的学生接触社会的途径多,诱惑也多。不像以前,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就像朋友一样,成天围在一起讨论问题,课堂讨论不完,在路上继续讨论。学生组织活动,邀请老师参加,亲密无间。

面对师生关系的微妙变化,兰州商学院的一位老师感觉很无奈,“现在的老师,要评职称,要做课题,压力很大”,他坦言自己做班主任4年,没有参加过一次班级组织的活动。

“选逃课”和“必逃课”

大二学生陈旭彪这样描述他周围同学和老师的关系:彼此互不干涉。只要你不在课堂里做太出格的事情,不影响老师正常的讲课,即使不去听课,老师也不会管。

有学生戏称,现在的课可分为“选逃课”和“必逃课”,而课堂现在是上课的各忙各事,逃课的理由万千。

“有的老师只是在照本宣科,听那样的课实在是一种折磨”。即将毕业的任明说起他上的一堂课,课堂上他开始看小说,看之前,黑板上是5个字,看了小说睡了一觉之后,黑板上还是5个字。而老师质疑,有几个学生不是为了捞学分,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学习呢?

学生陈旭彪感觉就是:“一个学期结束了,你完成了你的任务,我拿到了我的学分,一笔生意做完了,各有所获,两不耽搁。”

“传道”“解惑”正在隐退

“教育成为赚钱的机器,这使得教育的性质和教育心理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可怕的。”长期关注大学生群体问题的西北师范大学教师徐兆寿分析说,学生们觉得自己是花钱换取知识,就会向学校和教师提出服务的要求。这种交易思想使得传统的“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师道观念受到冲击,师生关系日渐冷漠。

传道、授业、解惑,这本来是老师的基本职责,而现在高校中有95%的教师只是在授业,对于传统师道的“传道”和“解惑”则很少过问。

徐兆寿认为高校不能盲目跟风,仅仅从实用主义角度考虑教育,而是要从素质教育的本体抓起,重视学生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和“无用之大用”的思想。(《中国青年报》11.16)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