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电视剧编剧的尴尬

2007-11-22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一部美国电视剧的背后有一个编剧车间,一大群编剧一起工作。第一阶段,有人拿创意,有人攒大纲,有人负责加料;第二阶段,对白编剧和细节编剧协作,执笔写出剧本初稿;最后阶段,有一个叫“剧本医生”的人专门负责挑毛病,提出问题,然后再返回对白编剧和细节编剧处修改。一整套完整系统的制作流程,大家群策群力的

劳动果实,哪一环脱节都会导致全面瘫痪。

和美剧的工业化相比,中国编剧还在手工作坊里。一个电视剧的第一阶段是剧本策划,一般由投资方的制作人牵头,开个策划会,集体讨论一下。大纲阶段的策划会通常邀请社会上五花八门各类“成功人士”。策划会上,每个人都要发言,提意见,这些被职业编剧称为“伪剧本医生”的策划人与这部电视剧本没有切身的利害关系,但既然被请来,还拿了策划费,就要尽职地提点意见,信口开河也不用负责,时常不靠谱。比如,一个家庭伦理剧的策划会上,请来某音乐学院教授,教授反复琢磨了一番后发言说:“我觉得男主角的名字不太好听,得改改。”为什么写家长里短的伦理剧不干脆找几个家庭妇女来提供意见呢?“因为制作人不自信。”一个编剧的解释是,“中国的专业制作人太少,不专业的制作人需要在所谓的成功人士帮助下建立自信,大妈们起不到这种作用。”

剧本是公认最关键的环节,编剧却往往最不受重视,因此很多编剧不愿意跟剧组拍摄。实拍阶段,谁都对剧本有意见,都有权改。编剧经常会被导演骂得狗血喷头,有些导演自己没理解本子,却想当然地把编剧当白痴。演员拿到剧本,都把自己当主角,嫌编剧给的角色不够丰满,不出彩。“你可以到任何一个剧组去问,没一个导演不骂编剧的,导演骂,演员骂,只要电视剧拍不好,都是‘烂编剧’的责任。”一个编剧抱怨说,“在中国,编剧是过分的不被尊重。”

编剧是份苦差使,工作量大产出低,淘汰速度快。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的学生毕业几年后,一个班顶多有四五个人坚持下来。可以计算一下电视剧编剧一年的工作量,如果一年写一部20集剧本,前期大纲5到6万字,完成稿每集1.5万字,20集就是30万字,后期修改3到4遍很正常,有时甚至需要改八九稿,字数至少翻番。光写字,一部戏就至少60万字的工作量。

初级编剧一集稿酬2000元左右,普通编剧一集拿2万元,有点知名度的拿4到6万元,业内公认的“大师”能拿到8到10万。报酬看起来还说得过去,但别遇到拖欠款,还要冒点子被偷、稿费被克扣等风险。

编剧压力也大,如果作品反响差失去了业内口碑,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接不到活儿,生活便无以为继,一两年便被自然淘汰了。

编剧工作最惬意的时候是剧本初始创作阶段,可以每天睡到自然醒,躺在床上构思也是工作,成天泡在咖啡馆里也可以。最没人性的阶段则是电视剧即将开机的时候,为了保证编剧不拖稿,按时开机,很多剧组会选一处山清水秀、看不见一根电线杆子的郊区旅馆,把编剧关禁闭,直到剧本完成。(《北京晚报》11.18)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