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民国文献抢救企盼“良工”

2007-11-25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走进南京图书馆书架之间,记者看到,大部分民国文献的纸质已经由浅黄转为暗黄,有些甚至变为褐色。很多图书的封皮已经开裂,书脊上所做的标签大多只是虚虚地“浮”在表面,因为它所依附的书皮表层已经出现粉末化的迹象。这里的书籍,无论是颜色还是质地,都令人联想起烤制过的烟叶。

虽然这些民国文献享受

着与珍稀古籍善本同等的“待遇”,但它们的自身状况却不能与那些已近千岁的古书同日而语。

民国文献是1911年到1949年我国出版的文献。这一时期,恰是我国出版业从手工造纸向机械造纸、由传统印刷向机械印刷的过渡期。我国传统手工造纸多以麻、植物韧皮纤维或竹子为原料,保存期可达数百乃至上千年,有“纸寿千年”之说;而民国文献则大多采用机械磨木浆纸和酸性化学浆纸,纸张酸性强,质量差,实际寿命不过百年左右。同时,由于当时技术落后,采用的“洋装书”的装帧方式很容易造成破损。

由于民国文献采用的是双面印刷,以往修复残破最为严重的古籍所采用“最后”手段――托裱完全派不上用场。采用纳米镀膜技术对文献进行“加固”的做法,对古籍的影响具有不可逆性,很多文献保护专家并不认同。通过拍摄缩微胶片或电子扫描复制,也遭遇一些难题:由于当年粗陋的装订方式,使得书页的内侧文字紧贴装订处,如果要扫描,稍一用力展开,书就很可能从中折断。

“不遇良工,宁存故物”,是古籍修复界的一句名言。文献馆目前所能做的,只有为这些已经极度脆弱的文献提供最好的保存条件,尽最大努力延缓它们的老化,以待来者。(《光明日报》11.21)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