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道德模范的两重人生

2007-12-02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郑承镇从没想到,自己这个20年前“走哪儿都觉得丢脸”的劳改犯,会在20年后作为全国道德模范,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走哪儿都有人羡慕”。

两个多月前在人民大会堂被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时激动落泪的场景,他历历在目。他常常情不自禁地抿嘴微笑:“我这辈子值了!”

他始终住在一个大杂院内一

间不足30平方米的平房里。正是在这间位于济南市新菜市街的小屋子里,这个60岁的单身汉先后救助过400多个孤儿和流浪儿童。

最早救助收留孩子,是在20年前。那时郑承镇40岁,是一个刚出狱的劳改犯,总遭人白眼。他10多岁便没了父母,36岁时为了托人给自己介绍媳妇,骗了一张1100多元的支票,结果媳妇没有娶到,换来4年劳改。

出狱后,这个年届不惑的汉子走到哪里都觉得“丢脸”,直到1987年夏天,他在济南火车站广场,碰到一个蓬头垢面的小乞丐李田。“当时只是想找个伴儿。”这位全国道德模范回忆说。李田是因为上课迟到而被老师处罚,害怕回家再挨打,跑了出来的。

“他们哭着说我是好人。”郑承镇回忆着见到李田父母的情景,变得格外兴奋,“从来没人说过我是好人,当时(我)眼泪都快流出来了。”那一刻,他突然觉得,“社会垃圾”有时候也可以做好人,更重要的是,“总算得到了别人的尊重,可以抬起头来做一个人”。

这个单身汉从此开始了长达20年的收留救助活动。很快他又收留了一个从枣庄流浪到济南的儿童,接着是第三个,第四个……因为身边常有一些脏兮兮的孩子,他失去了看大门的工作。

那时在不少人眼里,他“没救了”。但这个“没救了”的人,却一门心思地在“救助”他人。没有经济来源,他就带着收留的孩子,奔走于济南市区的各个角落捡垃圾卖钱,有时去拆迁的工地上,砸出混凝土里的钢筋,每天卖个几块钱维持日常家用。

一度他还曾卖过血。在济南一些血站或医院,他用300毫升血换来60块钱,后来涨到90块钱,“够自己和孩子吃好一阵子”。

当地媒体发现了他,把他的事迹拍成纪录片。此后,领导的关心和社会的支持纷至沓来。这让郑承镇觉得可以“挺起胸脯做人了”,并决定把收留流浪儿童“当做自己的事业来做”。

1997年的一个晚上,郑承镇看到王诚在火车站饿得很可怜,便让这个6岁的孩子跟自己走。尽管郑承镇给他看了自己登在报上的照片,但王诚不愿意。第二天晚上,郑承镇再去时,王诚还在那里,饿得两眼无神,只好跟郑承镇回家。而这一待,就是8年多,郑承镇供他从小学读到初中。直到初二那年,他的姑姑才将他接走。

去年暑假,即将读高中的王诚回来看望郑承镇,他告诉老汉,自己成绩优异,将来的目标是考北大清华。“我倒是希望他能考上山东大学,这样就可以经常回来陪我说说话。”老汉念叨说。

从5年前开始,郑承镇经特批可以从当地民政部门每月领取2000元低保金,维持他和孩子们的生活。曾经多次说过终身不娶、要一心救助儿童的郑承镇,目前萌生了找个老伴的想法,因为“这样就可以救助女孩儿了”。

这间拥挤的平房里,墙壁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锦旗,以及郑承镇跟不同人的合影。有他曾经救助过的流浪儿童,有各级领导,也有慕名而来的好心人。每个孩子离开时,郑承镇都会带着他和当时收留的孩子,一起合影留念。郑承镇只知道自己总共救助了400多个孩子,具体的数字他已经记不清楚了。

这些孩子给他寄来的信,他都保留着,一封没丢,如今已经攒下两大包。“这可是宝贝儿,孩子走了,还有他们的信跟我做伴儿。”(《中国青年报》11.28)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