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自然遗产”在“建设”中遭破坏

2007-12-02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文化与自然应当是同病相怜,惺惺相惜,只有处处联起手来,才可能延续生命的能量。可现实中,我们看得更多的是文化遗产在破坏“自然遗产”。

圆明园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后,圆明园开始种了不少树木。这些树木经过五十多年自然生长,慢慢地形成一片“半天然生态”。也许是突然有钱了,也许是

突然需要钱了,反正自2002年以来,圆明园管理处突然开始拼命立项花钱,申请经费,大力以科研的名义,以为游客着想的名义,以保护传统文化的名义,“改造”这片难得的美好自然。把长得很好的本地树种视为“杂木”,把长得很好的本地草类视为“秽草”,通通都砍了去,挖了个空。然后种上从某个国家引进的单一草皮或单一灌木。圆明园过去是能“造水”的,因为郁闭得很好的生态系统能够保持良好的水分,乔木、灌木、草皮互相支援,动物植物微生物相辅相成。但自从种上了这些新草和新树之后,树和草们面前的空间一下子空落起来,无遮无拦起来,需要大量的水来维护它们的生长,结果给本来就不太乐意提供生态用水的北京市,增加了不少负担。圆明园本来生物多样性是极其丰富的,有山有水,有林子有湿地,有大量人类目光无法穿透的“小片天然生态系统”,很得鸟兽的欢心,在候鸟迁徙的月份,一天可看到七八十种鸟类,但现在,能看到的鸟越来越少,黄鼠狼、刺猬、蛇类、鱼类等也越来越少。(《中国妇女报》11.29)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