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翻译岂能“批量生产”

2007-12-20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从一本译者不详的社会学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学者王晓渔注意到“龙婧”这个名字。通过搜索,他发现了一大串列在她名下的译作书单:《穿条纹衣服的男孩》、《大管理》、《善待生活》、《培根论人生》……从文学到商业再到学术,她几乎无所不能译。但同时,他还发现,网上有一份民

事调解书,裁定哈尔滨出版社的《林徽因画传》构成对他人作品的剽窃,被告之一就是这位“龙小姐”。

无独有偶,另一译者李斯也被冠上“史上最牛译者之一”的称号。去年,时代文艺出版社推出《诺贝尔文学奖文集》,包括12种语言的26部作品,全部署名“李斯等”,且涉嫌“中译中”,引起翻译界及出版界一片哗然。

对此,王晓渔不无感慨,“龙婧和李斯或许仅是沧海一粟,他们至少持之以恒地使用同一个名字,容易辨认,那些更为狡猾的化身无数的‘龙婧们’和‘李斯们’根本不会现出原形。”

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内读者对国外优秀作品的需求十分巨大。一些出版社挡不住市场这块巨大“蛋糕”的诱惑,一味追求效益和速度,粗制滥造,为降低成本,甚至采用“群译”的方式。龙婧及李斯的出现,即是这种现象的突出表现。(《文学报》12.13)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