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破解“看病难”尚需更多措施

2008-01-06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社会各界空前关注、但因各方争议纷纷一直难产的“医改方案”,日前终于撩起神秘面纱。2007年12月26日,卫生部部长陈竺代表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了关于城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框架。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分组审议中,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围绕医改当中的诸多争议问题,讨论激烈。代表们针对

目前我国城市大医院病患通宵排队,一号难求,小医院却门可罗雀,农村则缺医少药的“看病难”现象,发表了自己看法。

陈竺表示,为解决上述弊端,未来政府投入将着力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政府将重点办好县级医院和每个乡镇一所卫生院,建立和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同时,医改方案也确定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为社区居民提供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基本医疗服务;而大医院则承担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的诊疗、医学教育和科研、指导和培训基层卫生人员等方面的骨干作用。

多位委员指出,社区医院等要真正起到为“看病难”分流的作用,仍然面临包括人才在内的诸多瓶颈问题,需要医改方案进一步出台配套措施。

哈尔滨市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院院长徐秀玉认为,国家应该进一步加大对社区医疗的投入力度,包括房屋、必备医疗设施等。尤其需完善社区医师的培养机制。“为什么老百姓不愿意去社区医院?就是对社区医疗的水平不信任。”提高社区医生医疗水平非一日之功,这就需要大医院帮助小医院,在两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双向关系。现在即便大学生就业非常艰难,但一些医学院的学生却不愿意到提供就业机会的县区医院工作。因为县区医院收入不高,前途渺茫。医学院毕业学生在县区医院很难发表国家级论文,也很难评上主任医师。与之相对应的却是大医院医生资源过剩,一些医生不能发挥积极性。如果在大医院和小医院之间建立起双向关系,大医院过剩的医生就可能被派到小医院发挥很大作用。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院长田玉科也开出了自己的“药方”。目前,每千人口医生的比例,世界平均水平是1.48,而我国这一比例已经达到1.55。“医疗卫生人员是饱和的,但是为什么病人看病那么难?”症结在于我国医务人员的配置严重失调,基层医院医生一天看几个病人,而大医院的医生每天要接待100多个病人。国家应该像免费师范生一样,在医学院免费为基层医院培养医生,这些享受免费学习的毕业生将来定向分配,以缓解农村和基层医疗人力资源不够、医疗水平偏低的现状。

为合理配置医疗资源、解决“看病难”问题,卫生部早已制定分级转诊医疗制度。三级医院主要承担急危重病、疑难病症,二级医院则主要承担简单一点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陈竺在此次报告中亦有所涉及。

然而,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孙诚谊指出,这一现行制度的最大缺陷在于,对医院缺乏约束性,在经济利益刺激下,医院不分大小都奔着经济效益好的疑难重症使劲儿。医院在扩大规模、建豪华病房和购置昂贵仪器上互相攀比。建议医改方案对分级诊疗制度进一步细化,出台相关配套措施,尤其应针对医院管理者出台一套科学、完善的绩效评价机制。这一机制,应该将医院管理者的注意力从盈利转变到关注病患利益上来。(《中国青年报》07.12.29)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