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考研的名校情结

2008-01-10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2008年全国报考北京地区硕士研究生考生比去年下降3.2%。但报考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的人数不降反升,其中的缘由耐人寻味。

不是选择而是信仰

李文是天津某高校大四学生,今年报考了北京大学2008年同专业的研究生。从2007年3月到现在,

他为了购买到最可靠的考研资料,已经在北京和天津之间往返至少30次。

李文来自中部省份某小城,父亲是当地中学著名的高级教师。李文高中时期的成绩出类拔萃,一直被当作考取清华、北大的重点对象来培养。由于压力太大,李文高考失常,只好填报了这所并不出色的普通高校。李文父亲失望加生气,最后住院了。

“从入学第一天开始,父亲就对我说,不能在这一直待着,我们的梦想不能就这样算了。”李文无奈地说。“要考就考最好的,你一定能上北大。”父亲常常在电话里对李文说。

报考名校,在李文这样的考生眼里,不仅是一种世俗的选择,而是一种信仰。

鲤鱼再次跳龙门

周文本科也就读于天津一所名不见经传的高校。“我的本科母校的研究生,还不如北大清华的本科生。”从大一开始,他便下定决心要考北京的名校。

周文的考研经历很复杂。第一年因为交通堵塞迟到10分钟,严重影响了考试心态,第一轮笔试都没过。第二年,他好不容易到了面试,却因为感冒影响了临场发挥。第三年终于如愿以偿。

“真的是希望通过考上名校来改变命运,研究生太多了,一般的学校人家也看不上眼。”谈及为何有勇气专职考研3年时,周文笑着说。

因为好不容易才进入了自己梦寐以求的著名高校,因此,周文格外珍惜这个学习的机会。每天,他都上网查学术讲座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偶有空闲,便去图书馆看专业相关书籍,以此来弥补和“土著”学生的差距。

“恋校族”回母校镀金

杨东4年前从北京某著名高校本科毕业后,曾在某省会的一个大型房地产公司做董事长助理,后来他放弃了年薪30万元的工作,考回母校读研。

现在的杨东已经脱去阿曼尼的西服,扔掉KENZO的男用香水,穿着简单的T恤牛仔裤,和普通学生一样,奔走在教室、宿舍、食堂的三点一线间。

“一个原因是工作后越来越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用,另一个原因是社会纷繁复杂,让我越发想念象牙塔里的干净纯洁。”杨东说。

杨东在工作满一年的时候,用挣的钱,在母校里租了一间小平房,开了一个小小的书吧,雇人打理,闲暇时自己坐在那里看书、喝茶。

“看到纯净的眼神,我深深觉得自己老了,疲倦了。我需要灯塔的指引,我想休憩,静静的。”杨东在他的博客里写道。

对于杨东这样想读研镀金而本科学校又是数一数二的名牌学校的“恋校族”来说,考研回母校,无论从感性还是理性上说,都是最好的选择。

名校毕业证是求职资本

一项题为“您有名校情结吗”的网络调查显示,55%的人认为,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存在“名校情结”。

林里本科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之后,考入北京大学,现在在某省级政府机构工作。虽然不是“双北”出身,但双名校出身给林里带来了不少便利。他坦言,领导经常会把一些出国学习的机会给他,在看重他的能力的同时,希望他能发挥就读于名校的资源优势,引进更多人才。

“其实,在中国,拥有名校毕业证,就代表进入社会时,你有了更好的资本。”林里说。

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北京地区乃至全国考研持续降温的大环境中,名校的考研人数却是另一重天。(《中国青年报》1.2)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