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学作品不应“失真”

2008-01-13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与飞速发展的经济相比,中国文化的发展是滞后的,中国是文化大国,但不是文化输出的大国。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积极影响力的确不尽如人意。”近日在京举行的“文艺作品中的国家形象”研讨会上,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表达了自己的忧虑。

铁凝认为,现在中国文坛已有一批优秀作家,“在为读者奉献出充满时代

魅力的中国形象”。但“文艺作品中的国家形象”,“一个看起来不是问题的问题,在当下成为了一个亟待关注的大课题,这本身就蕴含着被研讨的多重意义”。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李建军说,现在某些作家的市场号召力非常大,“但是作品里包含的是什么?”一些当代中国长篇小说中,甚至存在作家“污辱人,对人毫无爱意”的迹象。对一些艺术家而言,“艺术就是艺术,文学是作家自己的,而不是属于国家的”。但“必须意识到,并不是自己的一切都有被写的价值”。

原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吴秉杰说,当下有些所谓中产阶级写作,反映中国文学的时候提供的是虚假信息。譬如,一些表现白领生活的小说中,有人轻轻松松就拥有了财富,可事实上,“他们的工作非常辛苦,起早摸黑,压力很大”。对反映社会底层的写作,“倘若都是凄凄惨惨,而没有表达底层的奋斗和追求,没有日常生活的宽裕和希望所在,恐怕不能完全表达我们的国家形象”。(《北京青年报》1.9)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