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难题

2008-01-20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截至2007年12月,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赛会志愿者招募报名总人数已达76万人。而总需求加起来约10万人。这恐怕是历届奥运会中淘汰率最高的一次。

志愿者的培训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研究生王丽与许多同学一起,在2006年底报名参加了北京奥运媒体运行志愿者。4个月后,她在学校

参加了通用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奥林匹克基本知识、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概况、中国历史及传统文化等。

通用培训原则上面对所有志愿者申请人,只要递交了申请书都应参加。之后,奥组委组织所有报名者进行笔试和面试。奥组委对赛会志愿者的培训主要分为三类:通用培训、专业培训和岗位培训。三类培训次第进行,逐步深入。专业培训和岗位培训都没有统一的教材。

人数多 时间短

2000年悉尼奥运会,征集志愿者4.7万人;2004年雅典奥运会,征集志愿者6万人。北京奥运会时,仅直接服务于赛事的赛会志愿者就将达10万人。“这么大的志愿者群体,怎么组织、怎么提高志愿者素质,告诉他们什么是志愿服务,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人文奥运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娜告诉记者。

理论上讲,通用培训的对象就达76万人。而截至2007年底,仅8万多名志愿者完成了通用培训,其中3万名专业志愿者接受了专业培训。“悉尼、雅典在奥运会前4~6年就开始志愿者的招募和培训。而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培训是提前3年开始进行的。

“报名人数确实太多了,现在培训的面还不是很到位,做得也不很细,针对性不是很强。”魏娜对记者说。

30岁的李刚是航天科技十一院的团委书记,接连经历两次考核,最终入选。李刚所在的十一院共6人入选了“好运北京”现代五项的司机志愿者,其中有两人是博士学历。李刚觉得:“培训整体来说还是做得不够。时间太短,也不够系统。”

学生志愿者能否坚持到底

作为志愿者,除了要具备一定操作能力外,奉献精神尤其重要。在魏娜看来,培训的难点也正在于对志愿文化的普及和倡导。“在国外,志愿领域可以说是除政府、市场之外的第三领域,大部分以非营利组织的人员来完成,比如说医院、慈善机构,包括家庭主妇、退休人员等等,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志愿文化。”

在我国,志愿者的概念起步很晚。真正开始,还是在申奥成功后的这几年。此外,志愿者对待志愿服务的态度也不够正确。央视曾经对受训学生做了一次调查,许多学生对参加目的的选择还是“能够见到明星大腕”、“能够跟明星合影”、“能够看比赛”等等。

雅典奥运会志愿者的平均年龄是历届中较小的,35岁以下的占62%。而北京奥运会志愿者中,35岁以下的史无前例占到97.9%。以高校学生为主体,这也是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一大特点。因为北京高校都是集体组织填写报名表,不少报名者是“随大溜”。由于对工作性质、工作时间等的不满意,中途放弃者并不少见。

魏娜担心:“国外的志愿者多为成年,责任心、持久性都更好些。北京高校学生为主的志愿者群体,最关键的还是责任、持久性、热情。” (《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第2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