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三代同堂生活的悲剧

2008-03-13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几代同堂,在我国是一个根深蒂固的传统习惯,如今,这种构架日益发生着变化。一份调查显示:亲情关系正在变得日渐淡漠。在接受调查的228位老人中,在“与儿女住在一起是否和谐”的问题上,有134人选择了“不和谐”。

因“爱”而对簿公堂

2008年春节前,记者来到了位于北

京市朝阳区北苑的李先生和张女士的“家”中。1993年,他们的女儿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后又攻读硕士,如今在某银行工作。2004年4月,女儿婚后准备生孩子,打电话给黑龙江的父母李先生和张女士,要他们来京照顾她。经过权衡,老两口将老家的房屋出租,一同来京生活。女儿、女婿曾经许下诺言,他们以后为父母养老。

初来京的一段时间也是很幸福的,女婿孟某是北大哲学博士,目前在某高校人文学院当副教授。张女士无微不至地照看小外孙,一家人相处得其乐融融。

老两口回忆说,当外孙3岁该上幼儿园时,女儿、女婿的态度有了些转变。2007年4月4日,女婿下班后突然说,这间房子已经出租,并告诉老两口不得占用。“争辩时,女儿竟和女婿一起出言不逊,而且还先动手打我,三人扭打在一起。”张女士事后被医院诊断为“多处软组织损伤”。

从那以后,女儿一家三口就搬了出去,自此就再没回来住过。

“我至今也想不明白,女儿、女婿的态度为何产生了180度大转变。”张女士说,她还念着女儿,曾打电话、写信甚至到单位找,都没能和女儿对话。经居委会等多方调解无效后,女儿将两位老人告到法院,要求他们腾房。

2008年2月15日,他们与女儿的官司正式开审。张女士认为,女儿是忘恩负义。“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养育子女,天经地义。但当我们老了,走不动,子女也应该回报父母,赡养老人。”

而在女婿的眼中,老两口就认识钱,女婿一直强调,“我们无法与父母同住,矛盾太深。”但他愿意“每月给老人1000元用于租房,另外,老人身体不好,看病自己承担的部分夫妻两人也愿意承担50%”。

两位老人则表示:“他们给多少钱,我们不要求,我们只要求有住的地方。”

法官试图进行调解,但双方坚持己见,调解无果。

因“房”而共居

家住在北京市东城区的王僮(化名)是一家企业的职员,月收入5000多元。2000年夏天,为了孩子上学,王僮一家三口从平房搬入了距离孩子学校很近的父母家中,开始了三代同堂的生活。

王僮在家中是老小,上面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他们各自有家,不与老人居住”。同时,王僮的儿子王小僮(化名)也是王家唯一的孙子,自然而然也成为了王家宠爱的核心。

开始时,“老人帮着接送孩子,我和爱人每天晚上到家都能吃上热饭菜,我们感觉很好”,但日子慢慢过去了,“生活中的纠葛也日渐显露”。矛盾的焦点集中在对孩子的教育上。王小僮天生调皮,上课有时不注意听讲,“会被老师请家长”。经过老师的一番“汇报”,晚上,王家便会爆发“战争”。

“每当我要揍孩子的时候,我父母总是出面进行干涉,不让我打孩子。有一次,我母亲甚至于为了保护孩子而受伤。”王僮说起往事,语气中带着无奈。王僮也承认,“自己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确实有些简单粗暴”,但父母的溺爱也让他看不惯。

“我们也曾经尝试着与父母沟通,但他们总会以种种理由来说服我们,‘你们兄妹三个都是我们养活大的,我们的教育怎么了?你们几个不是都成才了吗?我们唯一的孙子,我们怎么可能不好好爱护呢’。发展到后来,我和我爱人只能趁着老两口出去遛弯的时候,训斥孩子。”

2004年大年三十晚上,王僮的哥哥一家三口也回家过年了。在饭桌上,不知谁引发了孩子的教育话题。当着众人以及孩子的面,老爷子一个劲儿地数落王僮的不是,自尊心很强的王僮一下子“火了”,与父亲大吵,父亲拿起手中的碗朝王僮扔了过去。王僮愤怒之下,从三楼的阳台一跃而下,当时所有的人都吓坏了,好在一楼的阳台上有一个隔板,王僮没有生命危险,只是在医院中度过了近4个月的时光。

“现在家里感受不到一点温馨”,王僮每天下班回家后,径直走入他们自己的小屋,“与父母的对话甚少”。王僮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他们购买的经济适用房能快些下来。 (《法律与生活》2008年3月上半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