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国际乒联拯救乒球运动

2008-03-16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近十几年的世乒赛,一方面是中国队独步天下、孤独求败,另一方面是国际乒联一次次对中国下狠手,比如,将球体变大;对球拍限制;从一局21分变为11分等等。日前,国际乒联理事会又通过了限制海外兵团的提案,规定21周岁以上更改国籍的运动员,将不能参加世锦赛和世界杯赛;18岁到21岁的运动员在新协会注册满7年、15

岁到18岁的注册满5年、15岁以下的注册满3年,才可以参加世界杯和世锦赛。

国际乒联此举很有大局观。远的不说,就是面对呼声日益高涨的“奥运会瘦身”,遭到“整肃”的只能是普及性欠缺、观赏性不够、悬念较少、商业价值不高的项目,这几个软肋乒乓球都具备。北京奥运会作为东道主,乒乓球还会热闹一阵,但以后就很难说了。当所有的国家认为中国乒乓球队无法战胜,这个项目就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几天前看的几场比赛,几乎是“海外兵团”间的格杀:荷兰对韩国,荷兰队是40岁的中国人李娇以及李洁,韩国队有来自中国的唐娜以及郭芳芳。美国的王晨和高军,新加坡的王越古、李佳薇和孙蓓蓓,波兰的李倩和徐洁……都是中国乒乓球制造工厂的“产品”。

男子方面也同样势头很猛,像奥地利的陈卫星、克罗地亚的谭瑞午、意大利的杨敏、日本的韩阳和吉田海伟、西班牙的何志文……一旦过剩的、廉价的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在欧美不断扩大,中国血统的运动员毫无疑问将会全方位地占据世界乒坛。

有人常常说,强大的球队并非中国独有,像巴西的国球足球也难以战胜,但不影响足球运动的普及。其实二者是有天壤之别的,巴西足球不会强大到让其他球队没有机会,巴西足球不会在世界杯上出现一队与二队争夺大力神杯,巴西足球不会廉价到几乎无偿送出自己培养的运动员,相反价值连城的球员成为巴西税收的增长点……从我们自身来讲,那种不计成本、用人海战术“计划”出冠军的做法是否符合当今世界发展竞技体育运动的规律,很值得商榷。

国际乒联似乎看到了危机,他们的决定看似武断,却包含着对拯救乒乓运动的焦虑和智慧。(《新京报》3.3)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