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韩国学术会议印象

2008-03-27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在韩国这一年期间,我也参加过几场学术会议……发现韩国的学术社团多如牛毛,大多是韩国学者自发的松散组合。既然以“民间”形式出现,那么,它们都得按照“民间”学术自由活动的一般规律办事,更多的反映了学术研究的自身特点,学术气息相对比较浓厚,而其主办的学术会议也更像纯粹的学术会议。

在韩国,

学术团体一般规模都很小,其中正儿八经的学术骨干不过寥寥几人。这个特点,决定了韩国的学术团体少官僚气而多“草根气”。我所接触过的“韩国秦汉史学会”、“韩国现代中国哲学学会”等,构成都非常单纯,每个学会也就十多位教授(分别来自韩国各地高校)充当骨干,再吸收一些已毕业或正在读的博士、硕士生参加,以壮声势。一般每个学会有一位会长,由学会成员公推学问较好且做事热心的教授担任,起一个召集人的作用。此外,大家都是平等的会员。

这一点,似乎与中国的一些学术团体大相径庭,中国的学术团体往往是以“官本位”精神组建的,一个学会,有顾问(有时还加一层次,曰:高级顾问),有名誉会长,有会长,有副会长若干,下面又有秘书长、若干副秘书长,再加上常务理事、理事等等,叠床架屋,人浮于事,目的是让一些未能“学而优则仕”的学者,在自己小小的学术圈子里,效法有司衙门,过一把小小的“官瘾”。如我参加的中国先秦史研究会,理事多达七八十人;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更夸张,理事早已过了百数;中国秦汉史学会的情况稍好一些,但理事之数也在四十左右(敝人未能免俗,在这三家学会中都忝列理事,惭愧惭愧)。这样的状况在韩国的学术团体里基本不存在。

韩国的学术会议也比较简单,毫无我们国家学术会议的规模与气魄。往往是一二十个人参加,没有领导莅临后繁文缛节的礼数,没有节外生枝的内容,一开会就直奔主题,进行认真的学术讨论。

反观我们,学术会议求大求全,面面俱到。一场会议,必有隆重的开幕式,主席致开幕词,领导莅临发表讲话,名人与团体致贺电贺辞,再加上合影留念……所有程序一个也不能少,否则就不足以体现其重要!做会务的,忙得焦头烂额、昏天黑地;与会的,听得云山雾罩、昏昏欲睡。至于会议的真正主旨――学术交流与探讨,往往被置于次要的位置。

我们这种学术会议的开法,韩国学者无法想象。他们开会通常也是就半天、一天时间,与会者围桌而坐,没有主席台与听众席之分,没有特殊嘉宾与普通人士之别,少了许多虚与委蛇的故事,多了不少自由讨论的时间。正因为韩国的学术会议简单化、小型化、专业化,所以操作起来也相对容易,开会的频率也就比较紧密。像“韩国秦汉史学会”、“韩国现代中国哲学学会”等团体,一般每个月都举办一次会议,可以称为“学术月会”了。时间大多定在周六的下午,为的是不影响大家正常工作日的教学。2点开会,6点结束,大家一道下馆子聚餐,酒足饭饱,各奔东西。既切磋了学术,又增进了感情,与会者都觉得物有所值,这恐怕是这种沙龙式的学术月会活动能够长期坚持下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韩国,学术会议的开会方式也很有特点。每次通常有一两个人作主题发言(他们习惯于称作“发表”),专门介绍他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一般用时半个小时左右。“发表”完毕,由一人作详细点评,分析发表者学术观点的得失,提出自己赞同或商榷的意见。然后是全体与会者围绕发表者的文章及其观点进行自由发言,或修正,或质疑,或补充。总之,共同深化有关讨论主题的认识。在此过程中,发表者可以随时插话,进行答疑或说明。这种方式,颇类似于读书讨论会,形式单纯而实质内容丰富,往往能碰撞激发出学术思想上的火花。学术会议能开到这个地步,应该说是相当成功了。

这一点,真的值得我国学术界学习和效法。(《博览群书》2008年第3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