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自信而坦荡地面对问题

2008-04-03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改革前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典型的体制性拘谨的社会,其极端形态就是人所共知的僵硬性。在那个时候,因为紧张喊错了一句口号,或是不小心打破了领袖塑像,而在政治上被作为反革命严办的故事,曾经不止一次地发生过。

一个正常的社会,需要一种相对轻松的体制性思维。前一段,在一些重要的会议召开的时候,有的

煤矿被要求停产,以免发生事故。其实仔细想想,两者有什么关系?什么关系也没有。将挖煤、事故、会议联系起来的,实际就是体制性拘谨所致。因为在这种拘谨的思维和由此形成的社会氛围中,仿佛重要的会议都应当在社会没有任何负面事情发生的祥和气氛中召开。但实际上,一个会议能做出的决定,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能起的作用,与那些偶然的事故并没有什么关系。

坚持稳定压倒一切这一方针,无疑是正确的,但有一种不恰当地执行的情况,即将稳定问题过分估计,结果导致许多应该做的事情不敢去做,应当进行的改革不敢向前推进。这样的体制性拘谨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往往表现为一种过分的敏感。正常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危险性往往被无限放大;对正常的舆论有着过分的担心和提防;很容易将不同的意见甚至多元世界中的许多有特点的事物(或是有点另类的事物)都看做是敌对的因素;因为惧怕一些重要的变革,不惜费力去编织种种理由。

中国正处在历史性的巨变当中,要遭遇和解决的问题,无疑也是艰巨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否用一种自信而坦荡的胸怀来面对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对自己的不自信以及思维的僵硬等,都是造成思维拘谨的重要原因,最终会阻碍社会的进步。

由此看来,从体制性拘谨中走出来,形成一种舒展而自由的体制和社会氛围,是今天解放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北京日报》3.17)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