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北京:千余种手工艺品失传

2008-04-20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北京玩意儿现状堪忧

“民国时统计北京的玩意儿有1500种,到今天还剩多少?1000多种老玩意儿啊,全没了。”北京鬃人艺术家、69岁的白大成说。

北京玩意儿,是指元明清三代能工巧匠传承下来的传统手工艺技艺,讲究“京造儿”,精工细作,造型大气端庄。宫廷艺术以牙雕、玉

雕、花丝、景泰蓝等为代表,民间艺术以风筝、面人、泥人、毛猴等为代表。

“比如牛角灯,用牛角吹成西瓜大小,里面点上蜡烛,既明亮又结实,如今这种工艺已失传。此外像篙子灯、打金箔、铁画等也都失传了。老舍先生笔下的刻泥饽饽,久已不见。早年北京光小孩玩的泥模子就好几百种,如今也都无法找到。”

即使是鬃人,目前国内能做的,也只有白大成一人,评奖、评工艺大师、评非遗,他一概不参加,他指着自己的额头,说:“东西都没了,就算给我脑门錾上‘超级大师’四个字,有什么用?”

不要“越保护越失传”

在一片高呼保护北京文化的同时,许多传统技艺正人去艺绝。“许多事情只做在面上,搞搞宣传,发个牌牌,这就能保护了吗?”白大成历数这些年来的“发牌运动”,包括前些年评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艺大师”,一个大字不识的艺人交200多元钱,就是“联合国的大师”,图章居然是在国内刻的。

这两年,又有了所谓“誉名权”的说法,今后“面人郎”之类都要发证书才能公开叫,普通人不能随便把技艺和自己的姓氏联系起来。这么做的初衷虽好,却违背了玩意儿的根本。玩意儿历来是民间形成的口碑,是市场建立起的品牌,如今把这个变成少数人去评定,如果老百姓不买账,最终又是国家白花一大笔评审费,而对传统手工艺保护的作用有限。

对于某些管理部门来说,不断造新概念,就不断有业绩,不断能得到上级拨款。然而,“民俗的根本是民,没有老百姓的参与,发多少证书也没用。”(《竞报》4.16)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