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王岐山的新使命

2008-04-24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他是中国高官中少有的拥有丰富金融实践的实干派,低调、干练、雷厉风行,并拥有多次“救火经历”,被誉为“救火队长”。在2008这个被温总理认为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年头,中国金融调控和对外贸易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形势,60岁的王岐山再次临危受命,去探索一条既控制通货膨胀,又保持经

济增长的光明之路

从“史学家”转向“金融家”

王岐山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1979年底,31岁的王岐山从陕西省博物馆来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然而,在他完成《辛亥武昌起义人物传》和《民国人物传记》的编纂工作后,突然对现实经济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不务正业”地写起了经济学方面的论文,研究资金和预算。令人意外的是,这些文章竟然被“一些高级领导”看到,得到了“非常高的评价”。这是王岐山的金融才干首次崭露头角。

1981年,随着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的一纸调令,王岐山彻底脱离历史专业,开始从事极具现实挑战性的农村政策问题研究。1988年,王岐山出任中国农村信托投资公司总经理,开始了“金融家”生涯。从这里起步,他又实现了从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前身)副行长到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的人生跨越。

首次“应战”高通胀

1993年,一场严重的通货膨胀突然来袭。时年45岁的王岐山出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为配合中央应对此轮通货膨胀危机,从1993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采取一系列货币紧缩措施,大幅度提高存贷利率和国债利率。还在全国范围内清收超过限额的贷款,削减基建投资,停止用“白条”支付农民的粮款。这一系列雷厉风行的措施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当年的数据显示:到1993年7月底,央行收回的拆借资金达332亿元,增加储蓄405亿元,通货膨胀开始得到有效遏制。

王岐山当时作为朱?基的得力助手,不仅经受了考验,更首次向世人展示了他做事果敢、雷厉风行的风格。

组建中国首家投行

1994年,王岐山回到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担任行长兼党委书记。多方奔走,最终说服政府高层同意与国际上最知名的投资银行之一摩根士丹利合资组建中国第一家投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并亲任董事长。在此过程中,王岐山结识了包括现任美国财长鲍尔森在内的一大批国际著名金融机构的领袖,积累了大量的人脉资源。今天,注册资本已达1.25亿美元的中金公司已成为国内最负盛名和最具实力的投资银行,并成功举荐了一大批巨型中资公司在海外上市,为中国企业海外融资和走向世界立下了汗马功劳。

1998年,王岐山被紧急任命为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处理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破产问题。他以其过人的胆识和智慧,捍卫了中央政府的立场和威信,也避免了中国政府在国际金融界信用等级的恶化。

SARS中救急首都

2002年11月,王岐山来到海南,出任省委书记。人们希望这位“救火能手”能带着他昔日的“救火”经验,再造海南奇迹。然而,上任仅仅5个月,一场“非典型肺炎”(SARS),再次改变了他的人生轨道。2003年4月,王岐山出任北京市委副书记、北京市代市长、北京防治非典型肺炎联合工作小组副组长。

王岐山勇敢地揭开“盖子”,再次展示了他雷厉风行的风格,在北京执行最严厉的筛查和隔离措施。世界则再一次记住了王岐山这个名字。

面临新挑战

正如温家宝总理在3月18日的记者招待会上所坦言:“目前最大的困难是物价过快上涨和通货膨胀的压力,隐藏的风险是经济可能出现的波动,我们必须在这两者之间走出一条光明的路。”

这,或许正是王岐山的新使命。期待着王岐山能再次打赢当前这至关重要的一仗:治理通胀。(《南方周末》4.17)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