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媒体接受灾难考验

2008-05-29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第一时间、全天候、全覆盖

汶川大地震发生32分钟后,中央电视台即作了报道;52分钟后,新闻频道推出直播特别节目《关注汶川地震》;在温家宝总理到达成都10余分钟后,《新闻联播》播出了温家宝总理在专机上的重要讲话。接着,央视又推出专题报道《抗震救灾众志成城》。

新华社、人民日报、四川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以及美联社、英国金融时报等一大批中外记者或同时或陆续赶赴灾区。记者亲临抗震抢险前沿,以客观、高效、透明的报道在第一时间筑起抢救生命的热线,把惨不忍睹的灾情、军队冲锋陷阵抢救生命的壮举告诉全国和世界人民,获得全国、全世界人民的高度赞誉。

运用连续报道方式,展现突发事件的延展过程,把新闻的真实性确切而逼真地推进到巨大的社会空间。从成都到都江堰、绵阳、北川、汶川,从北京街道、海岛、部队到国家领导人的身影,央视记者的报道与道路开通的速度同步前进。

多种媒体联合作战。电视、通讯社、报纸和网络几乎在同一时间聚焦这一重大突发事件,几百家中外媒体同时参与报道,使十万多平方公里的灾区都在媒体的视野内,几十万抢险救灾大军可歌可泣的事迹被媒体全面反映,广大受众看到了整个事件的多重动态、无数感人的场面。

强大的组织和动员作用

汶川地震第二天,部分主要媒体就向全国各地民众发出行动起来、支援灾区的号召,不仅起到舆论动员的作用,也发挥了强大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动员作用。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马杰伟称,汶川大地震犹如强大的磁石一样,把世界各地(尤其是华人社会)的人卷入灾区群众的悲喜交集之中。媒介成为整合大众关系的平台,人数之多史无前例,而这种大整合的现象,正罕有地让各方政治力量重新得到大众认同。

媒体的抗震救灾报道始终本着以人为本、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激励着中国人民抗震救灾的决心和信心。网络媒体更是通过独特的功能,开设了网上捐款、网上义捐拍卖、寻亲、网民哀悼、网络公祭、关爱孤儿等诸多平台,让广大网民便捷地表达哀思和奉献爱心。5月18日晚,中央电视台承办的“《爱的奉献》――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将全社会的募捐活动推向了一个高潮。媒体强大的动员和组织作用,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再次得到证明。

信息传播的公开与透明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史上,重大突发灾害性报道达到这样的信息公开程度,是史无前例的。地震引发的灾难性后果,决不隐瞒,死亡多少人就报多少人,城市损毁是什么样子就报什么样子,遇到困难是什么就说什么,工作进展到什么程度就说是什么程度,不掩饰、不夸大任何信息,阳光运作,使广大群众对灾区的了解达到了媒体掌握多少信息、受众就知道多少信息的程度。汶川大地震新闻报道的丰富性、多样性、及时性、准确性,在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世界新闻史上也是少有的,

它必将以标志性的经典之作载入史册!

当然这是依赖于政府的开明态度、开放胸怀,依赖于信息传输技术的巨大进步。可以自豪地说,媒体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优秀答卷。

公信力空前提高

这次全天候的、真实的灾情报道,大大提高了我国媒体在世界的公信力,大大增强了在全球受众中的影响力。当媒介发出救灾、捐献的动员时,受众毫不犹豫地响应,显示了我国媒介权威性的空前提高,也必将培植今后受众获取信息依赖主流媒体的心理。这一媒介公信力的形成,在于提供真实、全面、及时的信息,让人们看到事实感人的情景,以往说空话、套话的新闻一扫而光。

从媒体在灾难发生时的缺席、失语到能够及时全面报道并努力形成新的机制的趋势不断加强,这是中国媒体的进步,更是中国社会的进步。(《北京日报》5.26)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