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子弟兵,最可爱的人

2008-05-29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将军王沁林:“强

行渡江,让我先上船!”

平武县南坝镇河家坝村,滔滔涪江奔腾而过。因跨江桥已在地震中垮塌,数千名救援官兵和物资堵在河南岸,无法过河增援。

5月16日17时30分,一路急行军的重庆消防总队长王沁林少将来到南岸。此时,他麾下的200多名消防官兵正在北岸救人。找来渡口负责人,王沁林急切地说:“无论如何请帮忙弄些船来,我们需要马上过江!”“将军同志,水流太急了,强行渡江极可能翻船!”王沁林态度坚决,“不能再等,现在我一定要过河,我的战场在对岸!”

等船时,王沁林对战士说:“北川中学,起重机将房梁吊起,下面巷道内10多人躺在那里,相互抱成团,太惨了……”

说到这里,王沁林突然哽咽,说不下去了;旋即,重重咳嗽一声,霍然站起,用对讲机联通北岸的副总队长高正超:“老高,我马上过河,立即给你加人加设备,务必全力搜索幸存者。现在只能强行渡江,让我第一个上船。”面对被江水冲得左右摇摆的船只,将军第一个跃步上船。

让医护人员落泪的18岁战士

严情勇,一位“90后”的小战士,在腹部剧烈疼痛的情况下,在四川安县抗震救灾前线连续3天3夜带病背送灾区伤员,最终晕倒在山路上。疼痛,是因为大网膜穿孔,小肠流进阴囊,阴囊充血水肿,囊内积液超过200毫升。

给他做手术的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医疗队普外科教授陈学运说:“我从医30多年,真的不知道这孩子3天3夜是怎么忍受的,就差一点点,这个年轻的生命就保不住了。”

5月15日早晨,严情勇随部队抵达安县高川镇。当时,高川镇整条山路都毁了,战士们采用接力传递的办法背送伤员,单程需要七八个小时,严情勇负责一段山路,背着食品爬上山需要2个多小时,背着伤员下山需要3小时,他一度连续往返20多趟。

16日晚11时左右,严情勇下腹部开始剧烈疼痛,没有吃药,没有告诉任何人。17日,当他背着50公斤重的粮食进山时,腹部阵阵绞痛,可他依然没吭一声。18日,当他背着一名老奶奶下山时,突然身子一歪,但他仍拼命用手撑住地面,将老奶奶轻轻放下,随后捂着肚子晕了过去。

19日10时30分,陈学运教授成功为他实施了手术。严情勇被推下手术台后,护士们为他清理全身,看着眼前这位年仅18岁的军人,十个磨烂的脚趾和背脊上严重的压痕,还有为了止痛用武装带紧紧勒住腰部造成的紫痕,大家都哭了。

唐山连长:“像当年救我父母的官兵那样去救人”

5月24日一大早,济南军区某部连长白海洋和10多名官兵带着自掏腰包买的猪肉、方便面、矿泉水以及搭帐篷用的条纹布,来到新兴镇花坪村81岁的孤寡老人家里。这是白海洋将老人从山上营救下来后,第5次来探望。

唐山大地震发生时,正在唐山一家工厂工作的白海洋的父母,被压在倒塌的厂房中3天3夜。当时,母亲正怀着白海洋。解放军官兵及时赶到,将他奄奄一息的父母从废墟中救了出来。

1995年,白海洋如愿以偿穿上了绿军装。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白海洋第一个向党组织递交请战书,要求到一线救灾。5月15日下午,部队刚刚到达新兴镇,他就带领连队官兵投入搜救被困群众的战斗。

5月20日上午,一场大雨即将来临,杨坪村村民徐荣请求官兵帮他搬运危房内的粮食。白海洋立即带领10名官兵前往。徐荣家2层楼房房顶全部坍塌,白海洋顾不上多想,第一个冲进危楼,带领官兵将粮食全部转移到了安全地带。

每次营救被困群众,白海洋都把随身带的水和干粮送给他们,自己却常常饿着肚子背人。被他从废墟中救出来的花坪村83岁孤寡老人沈玉华,已瘫痪在床多年,无人照料,他除了自己去探望外,每天都派人给老人送饭、照料。“我始终怀有一颗感恩的心。”白海洋说,“作为一名受过党和部队恩情的军人,应该像当年救我父母的解放军官兵那样,去救助受灾群众。”

失去29位亲人,仍战斗在一线

对于最先赶到北川灾区的郑强,面临一个痛苦而沉重的选择:一边是29名下落不明的亲人,一边是难以计数的在废墟中呻吟的群众,先救谁呢?身为绵阳市游仙区人武部部长的郑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救援群众。

郑强的家乡在汶川大地震灾情最严重的北川县。郑强下达了第一道命令“启动救灾应急预案,集合民兵应急分队”时,时钟刚刚指向14时40分。很快,近60名民兵预备役人员赶到人武部报到。

游仙区人武部立即兵分两路,由政委李红卫带领30人随绵阳军分区前往北川县,郑强带领250名民兵赶往绵阳市区东北十几公里的仙海湖水库。

郑强带队投入攻坚战,扛沙袋,堵缺口,一直到13日凌晨,险情终于得到控制,解除了水漫绵阳市区的威胁。留下专人看守后,郑强又马不停蹄地转战北川县救灾现场。

在步行前往县城救灾点的路上,不断有熟人带来郑强亲人遇难的消息。郑强夫妻两人都是北川人,双方共有36位亲人住在北川。想到这些亲人身陷重灾区,生死不明,他心如刀绞。面对空前的灾难场面,郑强再也顾不得考虑自己亲人的安危,忍着悲痛投入到搜救之中。

从县城往外转移伤员,要经过一段2公里长的陡峭山路。地震和大雨过后,路上满是房间大小的石头,天上下着大雨,道路十分泥泞,抬运伤员非常艰难。郑强和10多位民兵一起抬着用门板、椅子、广告牌做成的简易担架,载着伤员一步步艰难挪动。80多名生命垂危的幸存者得到救治,数百名遇险群众安全转移。

英雄空军:艺高胆大“第一投”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49岁的空军运输航空兵部队机长邱德甫,第一个机降灾区、第一个空投救灾物资、第一个实施下半夜高空云中空投,为灾区搭建起了一条永不间断的空中补给线……

5月14日,空中浓云紧锁,但空军仍决定进行空投。

“第一投”选择在重灾区绵竹县城。这里四周环山,县城处在低凹处,空投的难度相当大――在山峰以上高度空投,将无法保证物资的落点,如果穿云降低空投高度,危险非常大。

一架飞机强行起飞,但因为条件太恶劣,不得不取消空投计划……13时57分,气象条件勉强接近临界点,接到命令的邱德甫立即驾驶伊尔―76起飞。

接近绵竹上空,4000米、2000米……邱德甫看准云缝,操纵飞机不断下降。“机长,下面环境复杂,不能再下降了。”机组人员提醒邱德甫。

900米、800米……飞行时间超过9000小时的邱德甫在600米高度将飞机姿态控制好,下令:“开舱!”

警报响起,空降兵空投处处长郭京社发出空投的指令,25件、4吨救灾物资在30秒内被投下。随后,邱德甫迅速拉起飞机,盘旋后再次下降到这一高度,投下第二批25件物资。25分钟后,地面人员报告“第一投”方位非常准确。

“绵竹青平磷矿有5000多名职工、群众被困,急需食品药品!”

15日1时30分,刚刚执行完第二次空投任务的邱德甫和机组人员放下碗筷,再次投入到紧张的准备中。2时22分,邱德甫驾机飞向茫茫夜空。

“高度4800,与周围山高持平!”接近青平上空时,领航员一下子提高了嗓门。接近云层时,飞机出现了轻微的结冰。再下降,飞机就有可能严重结冰以致撞山。

4000米,邱德甫将飞机稳定在这一高度。2时38分,飞抵指定空域时,第一批5吨物资被投下;2时55分,重建航线后,第二批5吨物品再次投下。返回机场后,焦急万分的团参谋长一把抱住了浑身是汗的邱德甫……

作为一名副师职特级飞行员,邱德甫是空军运输航空兵部队中年纪最大的机长。在他31年的军旅生涯中,2次荣立二等功,4次荣立三等功。

在5天6夜的时间里,邱德甫机组共飞行29架次,空运救灾人员1373人、物资122吨,空投救灾物资15架次、75吨,是抗震救灾以来空军空投架次最多的机组。

(摘自《光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日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