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2008-06-05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汶川大地震对文物造成了巨大损害,甚至连陕西的兵马俑也被累及。如何加强博物馆藏文物防震措施,最近成为文物界人士的热门话题。

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实验室副主任吴来明说:我国的文物防震保护研究,过去多针对古建筑的抗震性能和抗震加固技术等方面,博物馆内收藏文物防震对策的研究则较少。上海

博物馆是在1999年初启动了“馆藏文物防震保护”课题可行性研究的。

博物馆藏文物的防震措施主要在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筑,二是收藏、展示形式。根据我国《防震减灾法》和《建筑法》,我国的博物馆建设都必须采取抗震设防或加固措施,达到抗震设防要求。上海博物馆设计定为乙类建筑,抗震设计按基本烈度7度计算,按8度采取构造措施,能够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原则。

有些文物因本身材质脆弱、结构薄弱或有裂纹,有关方面曾以秦俑复制品进行振动实验。文物与基座、底座(支架)、陈列柜(或收藏柜)组合体的抗震性能,是文物防震研究的重点。文物存放环境也要重视,如门窗、天花吊顶、照明灯具、说明壁板等物体,在地震振动作用下如损坏并坠落,会砸坏陈列柜或文物。另外地震次生灾害如水与火,也会对文物造成损害。

日本的一些博物馆使用一种聚胺酯凝胶片,具有抗7级地震的粘附力,常用于粘贴固定瓷器和底座。用尼龙丝线或钢丝固定也是常见方法。而隔震则是“软功”,采用减震吸震缓冲材料或结构,将文物与底座隔开,达到保护文物的目的。我国的隔震研究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取得了长足进步。比如:汕头市博物馆新馆率先采用了橡胶隔震支座进行了结构隔震处理;空气缓冲器及弹簧隔震台已被安装于京都广隆寺弥勒菩萨半座像下等等。(《新民晚报》5.30)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