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地震预报研究应调整思路

2008-06-05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汶川地震发生后,地震学家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仍然是地震究竟能否预报。”中国工程院院士许绍燮5月26日对记者说。

“自地震预报研究至今,地震学家长期以来主要从微观尺度根据已发生的地震在震源机制、岩石破裂过程、地震前兆等方面开展研究。尤其是中国,在这些方面比其他国家更有收获。这没有错,但地

震预报问题一直没能解决,目前的预报成功率约为30%。显然,这样的概率离人们的期望很遥远。地震预报研究40余年了,如今地震学家们或许应该在研究思路和策略方面作些拓展,从更广大的范围研究地震,有可能为地震预报找到一条新途径。”许绍燮说。

他发现,千公里尺度的地层,也就是全中国地层甚至整个亚洲地层,可在瞬间发生整体浮动,这种现象没有任何一位地震学家曾料想到。

在最近5年中,许绍燮的研究小组发现,在地层层深达10公里级处,相当于浅源地震震源的深度,展布面积为数千公里的洲际尺度上,地层运动显示出瞬变时间,可以时、分、秒计算。如此巨大的层块、如此快速的运动,其所涉及的能量相当惊人,值得地震预报研究给予关注。许绍燮由此推断,整体的大尺度地层运动时产生大地震可能性极大。

“汶川地震是否也有诸多大尺度的现象呢?”记者问。

“汶川地震也存在着大尺度的证据。从地球上7级以上地震分布情况看,汶川地震分布于各方向地震带的一个广大空白交汇点。这让我想起玻璃的崩裂,当周边都出现裂纹后,如果继续用力,其中心点势必破裂。”许绍燮说。

“地震预报很难、很复杂,但这不意味着可以放弃。我们前40年钻进去了,现在可能需要在更加广阔的视野中探求地震发生的规律。”(《科学时报》6.2)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